200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3月8日召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周濟要求,要從嚴治招治考,在試題命制、試卷安全、考風考紀、評卷、錄取等各個環節上落實公平性的要求,確保高校招生考試公平公正。
周濟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取得的成績,他說,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大力整治考試環境取得明顯成效,分省命題改革取得初步成功,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加
強。據各地上報情況,地方各級招生考試機構在試卷印制、運輸、保管等環節沒有發現一起失、泄密問題或其他責任事故;全國高考違規率萬分之四點五,是1995年以來十年間最低的一年;高校招生違規信訪總量和遺留問題明顯少于往年,多數省份社會舉報投訴減少30-50%……
【鏈接】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我國“十五”計劃中有關教育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這一概念。
殷新宇:在這次“兩會”上,教育公平問題仍然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他們從不同角度就進一步發展教育事業提出了不少新建議。
王昭:是這樣的,我到會上采訪深切體會到這一點。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實現教育公平等問題,人們討論得很熱烈。
郝如玉委員:建設和諧社會,就要縮小貧富差距,而要實現這一點,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認為,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依靠教育,給每個人提供取得收入所需要的受教育機會,為人們取得比較平等的收入結果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起點。
通過教育向勞動者傳授知識和技術,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程度、技術水平和自身素質,改變其勞動形態,提高其生產能力,增加其一生的收入。在現代社會中,一個未受到最起碼教育的人,很難參與現代化的生產過程,很難獲得起碼的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能力,他們獲取收入的能力必然很低。事實上,我國貧富差距的核心問題是低收入群體的大量存在,他們絕大多數是沒有受過教育或僅受很少教育的人,生產能力和自身素質的低下導致他們沒有獲得高收入職業的機會,也就沒有取得更多收入的機會,從而導致了貧富差距和貧富差距擴大化。這就是為什么工農群眾沒有成為先富起來人群的原因。只有給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他們才有更多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信心,才能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使自己分享到更多經濟增長的成果。這才真正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殷新宇:近年來,雖然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并且積極向農村和西部傾斜,不過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性別差距……仍是我們無法繞開的。教育不公平的狀況是否存在?代表、委員們最為憂心的教育不公是什么?
王昭:是的,代表、委員們認為不公的情況在教育的某些領域是客觀存在的,在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農民工子女入學等方面表現得很明顯。
鮑義志委員: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于貧困地區9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學費攀升、就業難已成為西部農民脫貧的障礙。
華巖代表:我感到最痛心的問題,就是農村兒童失學的問題。中國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城鄉學生在就學方面的不平等。
朱清時委員:大量的學齡農民工子女如果不能接受基礎教育,未來就可能大批成為文盲。這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是很不利的。
想方設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鏈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從今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這意味著中國貧困地區592個縣約1400萬農村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將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全免費教育。到2007年全國農村將普遍實行這一政策,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
殷新宇:聽了代表、委員的發言,對于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薄弱、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等突出的問題,我們有了比較具體直觀的感受。那么代表、委員們是否找到了癥結所在?又提出了怎樣的對策?
王昭:將代表、委員們的觀點歸納一下可以看出,教育資源分配不甚合理以及經費投入不足是產生教育不公的關鍵。對癥下藥,針對教育經費如何開源,代表、委員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設想。農民工子女入學能否“屬地管理”,大家意見似乎并不統一。
華巖代表:我覺得問題癥結還是投入的問題。對農村,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的投入遠遠不夠。當前教育投入體制是有問題的,基礎教育開源出路少,應該依靠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在基礎教育中拿大頭。
賈慶國委員:貧困地區人才培養成功,就會到東部等發達地區去,人才外流現象很嚴重。在人才流動過程中得利的發達地區,就應該給予人才流失地區某種補償,例如對中央支持貧困地區教育專項基金給予援助。
任繼長代表:解決基礎教育薄弱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教育投資。在我國,基礎教育經費由地方政府財政負擔。有的地方政府支持教育,能多撥出一些。但對于財政收入有限的地方政府,中央財政應該予以傾斜,劃撥資金扶助。
今年我有兩個議案。一是關于制定教育捐贈法。社會富裕階層擁有額外財富,政府應該鼓勵他們捐贈,將一部分財富通過慈善事業投入教育。既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也能緩解貧富差距產生的社會矛盾。二是建議政府通過立法保證教育投入。明確規定教育投入的有關方面,如明確各級政府興辦教育的責任,明確責任追懲制度,對于有政府財政投入的學校,政府要監督其投入產出情況,并定期向社會公布。
鮑義志委員:教育投入是最大的問題。當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錢來時,就要想一些辦法。現在有足球彩票、體育彩票,為何不發行教育彩票,或者發行西部教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或者建立中國教育銀行,通過它為教育融資,加大教育投入。中國太大,政府的確不能只將錢投入教育,想辦法廣開渠道的確很重要。
朱清時委員:目前中國有約1.2億的流動農民工,他們的學齡子女約250萬,其就學形勢并不樂觀。保證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基礎教育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地方稅收是地方政府興辦基礎教育的資金來源,但是地方政府要辦的事情很多,而上繳中央后的稅收留存不多,所以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撥錢給基礎教育。現在關鍵的關鍵是,使地方稅收的分配體制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平衡起來。(編輯:李旭波)
作者: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