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汽車項目組的研究者JohnKrafoik給日本汽車工業的生產方式起的名稱。與傳統的大批量生產相比,精益生產只需要一半的人員、一半的生產場地、一半的投資、一半的生產周期時間、一半的產品開發時間和少得多的庫存,就能生產品質更高、品種更多的產品。實質
精益生產的實質是一種生產管理技術,它能夠大幅度減少閑置時間、作業切換時間、庫存、低劣品質、不合格的供應商、產品開發設計周期以及不及格的績效。它是繼大批量生產方式之后,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巨大的一種生產方式。起源
精益生產方式起源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盡管精益生產的某些內容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被日本企業所采用,但只是到了70年代,當豐田汽車公司的大野耐一通過應用精益生產方式,把豐田汽車公司的交貨期和產品品質提高到世界領先地位時,精益生產才得到完全準確的描述。基本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可用現在已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來概括,即:Just InTime(JIT),中文即為“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因此,有些管理專家也稱此生產方式為JIT生產方式、準時制生產方式、適時生產方式或看板生產方式(因早期此方式中“看板”大量使用而得名)。其核心有兩點:第一:零庫存
精益生產是一種追求無庫存生產,或使庫存達到極小的生產系統,為此而開發了包括“看板”在內的一系列具體方法,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生產經營體系。第二: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
為了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精益生產者開發出了細胞生產、固定,變動生產等生產布局及生產編程方法。
傳統生產技術設定的目標是有限的。例如,在傳統的方式下,管理者們接受有少量缺陷的產品,他們也接受安全庫存量(即最低庫存)。而精益生產者則著眼于完美,目標是無不良品,沒有庫存,排除一切不產生價值的工作(作業)。通過提高產品品質、取消庫存、注重團隊合作和溝通、擴展員工的技術、培養員工改善技能的能力,不斷使他們自我提高,從而實現“零”浪費的目標。在追求精益生產的過程中,精益生產者不斷地建立一個更好的生產體系,允許員工迎接更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允許他們更加迅速地對市場做出反應。
精益生產要求不斷取消那些不增加產品價值的工作。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精益是一種減少浪費的哲學。
日本優秀的企業,特別是汽車制造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泛實施精益生產,獲得巨大成功,以低成本、高品質的產品享譽世界。到80年代,歐美及中國臺灣、韓國等制造業也開始引入精益生產。特別是美國制造業不僅僅引入,還基于自身電腦技術的發達,將精益生產的許多思想應用于MRP系統中,使其MRP系統在80年代中后期開始領先世界。
作者:唐曉芬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