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筆者去美洲的厄瓜多爾講學,有一場報告是專為當地的企業家作的。在報道會前,組織者特意帶我參觀了首都基多的中心廣場,這里到處充斥著中國制造的廉價商品。報告會上,我遭到了近500名企業家的圍攻,他們抱怨中國商品僅僅在兩三年內就迅速占領了厄瓜多爾,造成了當地企業競爭強度加大。我深感孤軍奮戰之艱難,但好在我的反攻策略產生了效果,我問厄瓜多爾的企業家:市場主要是由買方決定,還是由賣方決定?如果是由買方主導的,那么看看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是誰,他們又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顯然,中國的主
要貿易伙伴不是厄瓜多爾,而是美國和歐盟,他們需要的產品也不是低價的,而是高質量產品。我們中國什么都可以生產,你們買得起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我的言外之意很明顯,一下子說得厄瓜多爾人沒了底氣。
的確,中國企業現在有精良的生產線,能夠生產出滿足各種需求、各種檔次的產品來。但是,為什么一些中國制造的產品在海外仍是低價的代名詞呢?我們的底氣到底有多少呢?
請注意,筆者用的是“中國制造”,而沒有用中國商品,我們就從“中國制造”分析起。這里,筆者粗略地把海外市場上的“中國制造”分成兩類,一類是廉價的進口品,從99美分的小商品到幾十美元的大路貨,類似厄瓜多爾中心廣場上的商品;另一類是品牌產品,你需要到法國的巴黎春天和紐約第五大道的專賣店中才能買到,但它們貼的是別人的品牌,我們只能在產品的某個隱蔽處找到“中國制造”四個字,這遠遠不能算得上是中國商品。
那么,是什么使“中國制造”低價呢?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制造商站在海外市場之外,并不是“中國制造”的真正主人。小商品和大路貨廉價,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只是加工廠,根據外國中間商的訂單生產。這類商品附加值本來就非常有限,中間商要保持市場份額,就要壓價,就要最大限度地削減中國企業的利潤。我不敢想像一件15美元的成衣中,中國企業能得到多少血汗錢。大國際品牌中倒是越來越多地見到了“中國制造”,但這只說明我們企業具備了國際化的生產能力,完全不能說明我們企業的市場能力。品牌產品也不總使用高位定價策略,于是,不難發現,“中國制造”依然是品牌產品降價和走低價策略的主力軍,“中國制造”仍沒有擺脫廉價形象。
“中國制造”的低價形象會有許多潛在后果。首先,站在市場之外競爭,“中國制造”只能賺取微薄的血汗錢,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不但如此,如果中國企業長期被中間商牽著鼻子走,產品設計、市場動向跟蹤等企業核心能力就會慢慢喪失,成為中間商的附屬品。其次,只有“中國制造”而沒有中國品牌,中國就可能淪落為跨國公司的加工廠,一旦像厄瓜多爾這樣的國家也發展起來,能提供更為廉價的成本要素,那“中國制造”的地位都將動搖。最后,我們如果只滿足出口廉價的產品,但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并不滿意我們的低價,就會使用“反傾銷”等手段,以遏制我們產品的大規模出口,使我們雪上加霜。
因此,必須改變“中國制造”海外低價形象。基本辦法有兩條:第一,要置身于市場中,要在海外有自己的營銷網絡,擺脫中間商的盤剝;第二,要發展中國品牌,我們要從現階段為國際品牌生產過渡到用國際品牌帶出自己的品牌,更要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競爭力的中國品牌。這兩條辦法勾畫出了中國企業改造自己的路線圖: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商品,再到中國品牌。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程大為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