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消費領域,形形色色“短斤缺量”的現象不一而足,俯拾皆是,令人無法保持平靜的心緒去接受文化的陶冶。
閑余聽音樂會,固然是樁賞心悅目的美事,然而有些演出實際曲目與廣告宣傳有出入,甚至被隨心所欲地刪繁就簡,敷衍了事,藝術效果大打折扣。前些時候,一些觀眾在觀看名為“中外情歌音樂會”時,就領教了“缺秤”的滋味。演出前,不少觀眾發現節目單與媒
體宣傳的曲目大相徑庭,海報宣傳的中外情歌只有5首列入了節目單,僅為全部曲目的三分之一,主辦者還在音樂會中硬性搭售5段民樂演奏,引起觀眾強烈的不滿。
與音樂會“缺秤”相呼應的,是電影放映時的“腰斬”情況也日益突出。影片火爆時,一些電影院為創票房記錄,不惜見縫插針,加大排片密度,使影片放映場次的間隙時間變得極為短促,在替換膠片時往往“分秒必爭”,故事情節也因此支離破碎,驢唇不對馬嘴,令觀眾摸不著頭腦。另外,在正片放映前,加映的短片也常常被擅自取消。
近來書報攤頭倏然冒出標明僅售幾元錢的休閑雜志,當一些讀者買到手先睹為快時才發覺,這些雜志裝印甚薄,連封面、封底也充正文頁碼“虛張聲勢”,裝幀印刷質量粗糙,“僅售”價格雖不算高,但很難稱得上“物有所值”。比起休閑雜志的嘩眾取寵,某些書籍的“短斤缺量”更明目張膽。有的讀物缺頁、殘次情況甚為嚴重,前言不搭后語,叫人讀后如墜云霧。
面對文化消費領域中的“短斤缺量”,有關部門最好也該設個“公平秤”。
作者:阿 波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