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對于中國零售業來講,可能是一個成為歷史轉折點的紀念日。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這天起,中國將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
伴隨著這個特殊的日子,普爾斯馬特關上了那扇沉重地大門。只到此時,大家才明白這個披著件“洋禮服”的家伙,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式“土包子”。
這讓不少的中國零售企業愈發地膽戰心驚。因為,外資商業零售業早已對中國窺視已久。如今,他們的呼吸就在自己的耳邊響起。
2004年11月3日,離“開放日”還有一個多月,沃爾瑪總裁李斯閣就已經按捺不住:“我們將在目前40多家分店的基礎上,年底前再開3家店,明年的開店數量一定多于今年的12家。”與此同時,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巨頭也排出中國市場的擴張時間表,那種“舍我其誰”的氣魄足以讓中國零售企業為之緊張。而家樂福中國區總裁甚至表示:“在中國市場今年新開店數目將達到15家,是家樂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不過,雖然雄心壯志,國外的零售業巨頭在質量管理方面也不是沒有“軟肋”。對于中國零售業來說,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據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陳信康教授分析說,外資在零售領域的擴張與發展并非很順利,也遇到一系列的制約因素。由于消費水平的區域性差異、同一區域內消費群體的多樣性,使得外資零售企業不可能簡單地采用一種業態和統一的商品結構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由于中國國內基礎設施不完善,使得外資零售巨頭在發達國家起到關鍵作用的高效能物流能力無法充分發揮,而且其使用的先進電子數據交換、自動補貨等IT支持技術難以顯示優勢。更重要的是,由于國內供應商的分散布局、商品采購管理的不完善,都會提高連鎖經營企業商品質量管理的難度,同時也會增加外資零售企業的供應鏈成本,從而影響外資零售企業的價格優勢。
對于我國零售業即將全面對外開放的大趨勢,陳信康說:“本土零售企業應當逐步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應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同時,除了關注企業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的變動外,還應當密切關注企業的顧客資產,具有管理把握核心層顧客的能力。”此前,陳教授進行的零售業調查顯示,上海地區的零售商店中,57.6%的顧客具有不愉快的購物經歷,40%的顧客從營業員那里得不到自己想獲得的幫助,60%的顧客認為現在的購物場所質量不盡人意。
“目前內地零售業在門店裝修、新店開設方面很敢于投錢,但是在人才培養、信息系統、質量管理、物流系統等關鍵的方面,卻不舍得大力地投錢,企業發展目光較為短視。”陳教授憂慮重重。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