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精益生產就讓我想起減肥。
減肥怎么減?一說起來,大家的理論都一套一套的,從減肥的思想、戰略到具體戰術。但最后多以失敗告終,當然也有個別成功了的,比如明星孫悅。為什么人家就減下去了呢?
答案很簡單:凡是成功的人,都已經把減肥看成是一種人生的使命了。
我們的很多企業搞精益生產都搞了好多年,當年提出的“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你能說不是精益的思想嗎?當時很多人把失敗歸結為執行力不夠,真的只是執行力不夠嗎?后來又提出來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批評了當時對待科學的發展沒能采取科學的態度;后來又歸咎于計劃經濟的僵化調控,真的是這些原因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到現在為止,除了幾個明星企業成功外,很多企業還不是連“精益”的毛都沾不著?
還是談減肥,怎樣減肥誰不知道?那為什么街上還那么多胖子?筆者研究了一下認為,肥而不減者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不能放棄過量飲食;二是不能堅持長期鍛煉。
第一個原因可以理解,我們好不容易解決了溫飽問題,吃就成了老百姓的第一享受了,吃嘛嘛香,見嘛吃嘛。誰不想一飽口腹之欲?企業也是這樣,經濟的開放帶來中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很多生產都是傾向于粗放型管理,只要先讓量上去就能創造高效益,誰還管你精益不精益?大家都眼紅那些一口吃成個胖子的企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在那些如日中天的企業,哪個不是搶先吞掉市場后才牛起來的?說白了,我們中國現階段的工業化發展,還沒到需要大量精益的時代。
第二個原因大家都容易心領神會。不能堅持?為什么人家孫悅就行?很多人都把這歸結為人的問題。筆者卻自有一番看法,第一,如果孫悅沒有娛樂業巨大的吸引力的作用,她能那么艱苦地減肥嗎?同理,我們的企業如果沒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能去精益生產嗎?第二,為什么今天的孫悅能減肥成功?而過去從“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春秋戰國時代到改革開放以前都沒有出現孫悅這樣減肥的明星?我看還是環境造就了人。同樣,為什么杰克·韋爾奇等著名管理大師不能出現于當代中國呢?是不是目前中國企業的發展階段及市場環境還不能提供這樣的土壤?
巴爾扎克說過“真正的貴族要經過12代人”,我看我們的精益大師也需要經過好幾代的積累。
奇怪的是,我跟很多的日本工程師討論發現,他們根本就不懂何為“精益”,但是我們一起設計流水線時,感受就大不一樣了。從任何角度看,他們的所做所為無不“精益”。我不由得深思:我們通過培訓精益生產的課程就能精益了嗎?
也許,我們并不缺少方法,大概正是少了一個殘酷的逼迫式的環境吧!
作者:歐立威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