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國務院批準實行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確定,由專業纖檢機構對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的大包型棉花逐包實行儀器化公證檢驗,并要求建立中國棉花色特征圖,制定棉花儀器化檢驗國家標準。為此,中國纖維檢驗局牽頭成立標準起草小組,制定了《棉花儀器化檢驗國家標準(草案)》,并在2004年度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期間進行驗證。該標準將在試點和進一步擴大試驗驗證的基礎上加以完善,發布實施。
目前,我國棉花質量檢驗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目測手扯感官檢驗為主,并輔之以常規儀器檢驗的方法;另一種是使用棉花大容量快速測試儀(簡稱HVI)的儀器化檢驗。感官檢驗的依據是1999年7月2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GB1103-1999《棉花細絨棉》標準(以下簡稱GB1103標準),該標準適用于現行體制下,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的小包型棉花的質量檢驗。儀器化檢驗的依據是《棉花儀器化檢驗國家標準(草案)》(以下簡稱儀器化標準),其適用范圍僅限于新體制下棉花加工企業(試點期間僅對試點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的大包型棉花的質量檢驗。在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過程中,兩個標準并行,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儀器化標準將逐步代替GB1103標準。
儀器化檢驗是當今國際上先進的棉花檢驗方法,美國使用棉花大容量快速測試儀(簡稱HVI)檢驗已經覆蓋其年產量的98%以上。我國目前所制定的儀器化標準從檢驗指標的設置到檢驗方法,已和國際先進國家的棉花檢驗水平完全接軌。
該標準具備以下特點:突出棉花內在質量指標,客觀評價棉花內在質量,為棉花流通和紡織企業服務;引入了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雜質顆粒與面積、短纖維指數、棉結等對紡織企業來說比較實用的指標,為紡織配棉提供更科學有效的依據;取消了品級這一等級判定指標,引入色特征級和軋工質量兩項等級指標,并提供反射率與黃色深度兩項測試值,對棉花的外觀質量進行判定;目前只涉及棉花的品質,不涉及重量;以儀器檢驗為主,輔之以個別指標的感官檢驗;實現了包包取樣檢驗。
色特征圖是儀器化標準及儀器化檢驗的核心。色特征級(GRADE)概念緣于美國棉花檢驗,對中國來講,是個舶來品。
美國棉花檢驗也起始于感官檢驗。美棉色特征級由棉花類型和級別構成。分級員依據棉花色特征實物標準進行感官檢驗,首先判定棉花的類型(包括白棉(WHITE)、點污棉(SPOTTED)、染棉(TINGED)等),之后再判定棉花屬于某一類型中的某一個級,在定級的過程中還要結合棉花樣品中所含葉屑的多少決定是否降級。在感官檢驗棉花色特征的情況下,棉花色特征實物標準是棉花色特征級的評定依據。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棉色特征級由感官檢驗自然過渡到儀器檢驗,但至今一直沿襲了美棉感官檢驗色特征級中,先劃分類型再劃分級別的習慣做法,只不過是將檢驗手段由感官方法改為儀器檢驗,色特征圖是儀器判定色特征級的依據。儀器測定棉花色特征級是通過儀器的測色系統,測定棉花在以反射率(Rd)為縱坐標、黃色深度(+b)為橫坐標的色特征圖中(二維坐標),Rd、+b的測量值的交點的位置,確定棉花的色特征級。每一色特征級都包括一定范圍的(Rd,+b)值。這種用儀器替代肉眼來反映棉花的類型和級別,從而確定棉花色特征級的方法,在分級原則上沒有變化。多年來,美棉色特征分級在類型及級別數量劃分上也一直變化不大。
我國GB1103標準中規定的棉花品級是由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澤特征、軋工質量3個條件綜合確定,而在色澤特征中,是采用描述性語言對不同顏色的棉花(如白棉,黃棉、灰棉等)進行描述,棉花不分類型,代之以級別來劃分。因此,品級的劃分是縱向的7個等級(級外除外),沒有單純色特征級的概念。
我國棉花是分季手摘棉,分摘、分存、分售、分等級加工;美棉是機采棉,一次采摘且混合加工。我國棉花的外觀色特征比美棉要好,因此,我國棉花色特征的劃分要根據我國棉花的特點進行,全面真實地體現中國棉花的色特征。
我國棉花色特征分類、分級的基本原則是:色特征以反射率(Rd)為基礎劃分等級,以黃色深度(+b)為基礎劃分類型;色特征分級初期,等級不宜過多;中高等級的級距小,隨著等級的降低,級距逐步加大,充分體現優質優價;色特征級的劃分中各級的級距都要大于HVI檢測儀器的試驗誤差。根據以上色特征分類、分級基本原則和總體思路,確定將我國棉花色特征分為3類13個級,即類型分為白棉、染污棉、黃染棉,白棉分為6個級,染污棉分為4個級,黃染棉分為3個級。
需要強調的是,色特征級與GB1103標準的品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彼此之間沒有對應關系。大量比對試驗結果證明:色特征值相同,品級不一定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品級相同,色特征值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差距很大;色特征級無論如何劃分,同一色特征級肯定會有不同品級的棉花存在,這也印證了感官檢驗品級是一個綜合判定的過程。
作者:本報記者 王 輝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