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利明 北京報道
11月30日,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公布,從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手中收購了原建設銀行剝離的約1300億元人民幣可疑類不良貸款,這是首次在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間轉手買賣資產,而信達儼然成為處置不良貸款的一級批發商。
在資產管理公司被明確再無“十年大限”之虞,并且全部得以保留后的過去這半年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都特別忙,有的忙著接收資產,有的忙著出售資產,有的忙著托管券商,有的忙著做大投行。
“‘四合二’、‘四合一’方案被國務院否定。”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原本身份地位相等、同為副部級機構的4家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各奔東西,出現“分流”。
批發商
某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原本以為四大行的不良貸款將繼續由資產管理公司按照市場價格“對口收購”,對于其他機構的不良貸款則完全以商業化的方式競標,可是,今年6月21日信達收購了中行、建行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整個打亂了資產管理公司原有的計劃,4家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出現分化。
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原本中行答應把1498億元可疑類貸款對口出售給東方,但實際上出售給誰并不由中行說了算,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要進行公開投標,央行、財政部和銀監會組成的聯合招標組聘請了獨立的中介機構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狀況和處置能力進行評估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和競標價格來確定歸屬誰家。最終花落信達,信達將在2005年底之前把這些不良貸款打包批發出去。等到工行和農行進行股改時,其不良貸款的處置極有可能仍以招標拍賣的方式進行。有業內人士大膽地估計,工行和農行的不良貸款拍賣,最終有可能都會花落信達,這樣信達將徹底成為不良貸款的一級批發商。
由于中國金融業的不良貸款四大行占了絕大部分,如果信達成為一級批發商,那么在兩年以后,其他的三家資產管理公司除了從信達手中購買不良貸款包,擔任二級批發商或者零售商以外,將很難獲得多少新的不良貸款進行處置。這樣一來,2006年之后,在處置不良貸款方面,有的資產管理公司將與其他機構、甚至境外機構同臺競爭信達的不良貸款包,他們與信達的地位將出現“不平等”。
既然有可能沒有不良資產可賣,為自己的將來尋找出路已經成為各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切實考慮。
商業化處置通道
商業化原則處置不良貸款是資產管理公司的首要方向。2月24日國務院批準的《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與發展問題的請示》(以下簡稱“《請示》”)在這方面已經為資產管理公司松了綁。
《請示》提出了建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回收目標考核,通過“兩率”(即現金回收率和現金費用率)來鎖定效益和成本,對超目標回收現金分檔累進給予獎勵的責任制方案。同時,上級部門不再限定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每年回收多少和如何回收,還給予了允許資產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對確有升值潛力的不良資產適當追加投資、允許資產處置快的公司開展商業性委托和商業化收購處置不良資產、允許使用資本金進行國債投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提出資產管理公司完成資產處置任務后向商業化發展的改革方向。用華融總裁楊凱生的話講,政府已經決定允許資產管理公司對銀行、其他金融機構,甚至對其他企業的不良貸款進行商業性的收購,這無疑又為不良貸款的處置開辟了一個新的通道。
據悉,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已于今年三季度正式獲準開展商業化收購不良資產、接受委托處置不良資產、對部分不良資產追加投資等三項新業務,商業化業務正在全面鋪開。而剛剛通過的ISO9000管理標準認證,被華融視作向商業化轉型的重要基礎。
11月中旬,東方就2005年和2006年資產處置作出安排,提出要加快有效處置不良資產,保證并爭取超額完成收現任務。東方還明確提出,2005年要加大處置、收現力度,處置、收現比2004年增加10%,2006年做好掃尾清戶工作。而此前,長城總裁汪興益也宣布,為推進公司轉型,長城將剩余1500多億元資產(不含政策性債轉股)整體打包,面向國內外投資者一次性轉讓出售。這是中國目前最大一筆不良資產交易。
在接收中行、建行兩家銀行2787億可疑類貸款之前,信達還接收了建行569億元損失類貸款,并收購了交通銀行641億元不良貸款,加上過去接收的3945億元政策性不良貸款,這些不良貸款本金累計達到8000億元;如果加上利息,信達公司累計接收的不良資產規模超過10000億元。其謀求類似于RTC那樣的專業的不良貸款一級批發已經一目了然。
信達前總裁朱登山表示,信達將采用多種組合的批量處置方式,針對不同資產的特點和投資者的需求,采取公開招標或拍賣、有限范圍招標或拍賣、定向招標或協議出售、資產證券化、分包委托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產。在批發對象的選擇上,將面對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但主要面對其他三家資產管理公司。
轉向大投行
除了商業化原則處置不良貸款以外,向投資銀行轉變也是資產管理公司的一個方向。
4月末,證監會公布了首批67家保薦機構,華融榜上有名,已有4人被登記注冊為首批保薦代表人,成為首批67家保薦機構中惟一的資產管理公司。目前華融已經擔任主承銷商或保薦機構推薦上市了太行水泥、長力汽車彈簧和建設機械三只股票。向投資銀行發展顯然是華融今后的一個方向。
長城總裁汪興益表示,長城當前必須把抓好商業化收購處置不良資產作為重點,并以此帶動其他各種新業務的拓展。他透露,長城已與多家商業銀行進行了接觸,收購信達所中標的中行、建行不良資產已開始進入實質性談判。長城與一家國外金融機構建立合資公司事宜也已進入實質性談判,國債投資業務也開始運作。
汪興益說,長城將進一步加強與農業銀行、各大證券公司、地方性商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聯系,繼續拓展證券承銷和財務顧問、管理資訊等各類投資銀行業務,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的有效發展。
長城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他們正在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不排除動用自有資金對外進行股權投資。他們考慮過進行銀行股權投資,如果有可能的話,“控股某一家銀行”。這樣的話,長城將變成大的金融投資公司。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還擔負起了對問題券商的托管工作。除了托管經營德隆,華融還受委托對德恒證券、恒信證券、中富證券托管經營;信達則受委托對漢唐證券和遼寧證券托管經營;東方則托管閩發證券。托管經營期間,由資產管理公司組織成立的托管經營組行使公司經營管理權,除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外所有債務停止支付,由相應資產管理公司負責進行登記、確認。
隨著越來越多的券商問題的逐步暴露,在今后一段時間內,資產管理公司有可能繼續接受有關部門的委托,擔負起對問題券商的托管工作,這是金融決策部門讓資產管理公司部分擔負起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
找尋生存之道
按照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條例》,到2009年,在處置完各自手中的不良貸款之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將依法關閉。但是,耶魯大學金融學陳志武教授對記者說,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從一開始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沒有想著十年之后要被關閉,他們會努力尋找不被關閉的理由。
今年年初,有關國家領導人提出“要繼續辦好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對于曾經擔憂“十年大限”的資產管理公司而言,無疑是一顆定心丸。
但是資產管理公司下一步怎么走?一些政府官員和研究人士對于資產管理公司的出路紛紛提出了新的思路。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謝平建議,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機構改革,將它們合并成兩家。合并之后,在機構和人員精簡的基礎上,對資產管理公司現有機構分布格局進行調整,可以按照經濟區劃在不良資產比較集中的地市設立少量分支機構,或者設立項目經理部,一旦不良資產處置完畢后機構也隨之撤銷。同時,在公司內部機構設置上打破專業分工的限制,可以按項目承包或者任務承包的需要組成若干個工作小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監事會劉仁慧認為,資產管理公司需要理順關系,調整經營目標和范圍。她們建議,成立一家國有獨資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列入銀監會管轄系統。該機構可由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中選擇有經驗的人員組建。四家公司的其余資源包括機構和人員或者在股份制改造之后,重組為投資銀行,實行完全市場化運作;或者撤銷歸并到其他機構。
今年7月底,作為出資人的財政部曾經召集4家資產管理公司有關負責人開會,商討資產管理公司下一步事宜。財政部和資產管理公司各方對此次會議的內容均諱莫如深。財政部金融司的人士沒有透露這次會議的任何內容,只是對記者說:太敏感了,什么也不能說。而4家資產管理公司則聲稱,這只是一次內部的研討會。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會上討論得很熱烈,但沒有形成一個共識。
求解1.2萬億損失
盡管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得以保留,對于決策層而言,有關資產管理公司的諸多棘手問題卻亟待解決。
謝平指出,從目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運行狀況來看,其所有制、內部機制、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與四家國有銀行基本相同。目前中行和建行的股改正在積極推進,國有銀行改革的方向是從副部級的機構轉變為沒有行政級別的公眾股份公司。那么相對應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仍然作為副部級的機構而存在是否適當?下一步如何進行自身的改革?
資產管理公司得以保留,但是他們發行的金融債券怎么辦?這是最為棘手的一個問題。
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時,除了央行提供了6338億元再貸款以外,資產管理公司還向四大銀行對口發行了共8583億元的十年期專項金融債券,年利率為2.25%。這8000多億元金融債券并沒有正式的政府擔保,但業界普遍認為,由于資產管理公司的出資人是財政部,所以這些金融債券隱含了財政部的擔保。謝平指出,中國銀行業的大量不良資產主要是由于舊體制積累造成的,資產管理公司最終的損失將主要由財政部負擔。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都在關注資產管理公司的損失如何處理,此事關系到中國金融業的資信。國際清算銀行的一位高級顧問質疑道:中行和建行上市的時候,如何向投資者解釋這件事?2009年之后,這些金融債券到期了怎么辦?
張承惠建議,應盡早制訂對不良資產凈損失的處理方案。
她根據財政部最近提出的現金回收率考核指標測算,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現有未處置資產的凈損失大約為5900億元,加上處置費用約100億元,合計全部凈損失9700億元左右。若考慮四家公司的應付利息和已支出處置成本,則凈損失應在1.2萬億元左右。在資產管理公司結束使命時,上述凈損失應該由財政兜底。也就是說,在2006年至遲2008年,財政應出資彌補1.2萬億的凈損失漏洞。
那么,屆時財政是否有這么大的支付能力?如果由中央銀行與財政共同分擔損失,意味著需要央行增加基礎貨幣發行。在通脹壓力日趨加大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在操作上將十分困難。2006年是我國履行入世承諾的重要節點,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外部競爭壓力的加大,屆時我國的財政、金融形勢都有可能相對緊張,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也正處于關鍵階段。
因此,張承惠建議:必須盡早制訂對不良資產凈損失的處理方案,避免因財政壓力過于集中而措手不及,以及引致不良影響。謝平也建議,對于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債券和央行再貸款,可由財政部在合適時機發行長期債券替換,屆時央行可視條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將債務向后分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