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承載力”給了誰壓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15:25 《中國經濟周刊》 | |||||||||
★文/彭湖灣 伴隨著中國經濟近幾年來的高速增長,我們除了看到城市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之外,耕地是越來越少,電站越建越多,水利大壩越修越高,而天上的星星則離我們越來越遠。國家環保局副局長王玉慶最近在全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都是一種粗放式發展,這種以資源和環境內耗為動力的增長,最終將使整個國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科學技術其實是一面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把整個地球砍了個遍體鱗傷。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就認為,人類早期是處在一種自由平等的“自然狀態”之中的,由于冶金和農業兩大技術的發明,導致了原始平等的毀滅,引起了人們之間的貪欲、詭詐,以至毀壞了人們的道德。他說“使人文明化而使人類沒落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金和銀,在哲學家看來就是鐵和谷物”。“人一旦擁有了知識、智慧,靈魂就變得骯臟、邪惡”。這種“技術悲觀主義”雖然遭到許多人的批評,但也并不是無稽之談,現在我們的這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的狀況,無不是科技進步和人類貪欲的“邪惡組合”。 發展必須靠一定的資源基礎和環境容量來支撐。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增長、福利的提高都是以一定資源的消耗和一定程度的環境惡化為代價來實現的。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對資源與環境進行有理性、有節制和有遠見的管理,使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惡化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否則,系統無疑將走向崩潰、混亂以至發展停滯和倒退。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中的一個著名術語—“熵”,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最初用它來描述熱力學問題,大學本科化學教材對其的定義是:系統傾向于取得最大的混亂度(或無序度)。愛因斯坦曾認為“熵理論”對整個科學來說是第一法則。而到今天,隨著美國社會學家J.里夫金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的出版,“熵”理論已經無處不在。 根據熵定律,“每當一定的有效能量被消耗掉,周圍環境的混亂就會增加。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能量流量,給我們居住的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混亂。技術現代化的進程越快,能量轉化的速度就越高,有效能量就消耗得越多,混亂程度也就越大。”這很容易用來解釋人類進入文明世界以來的戰爭和動蕩,正是因為資源和環境的稀缺性,造就了這個“起火的世界”。這給我們的啟示也發人深省。按照“熵理論”,資源、環境的消耗程度與社會的穩定程度是成反比例的,資源和環境消耗越多,混亂程度也就越大,這不僅僅是生態系統的混亂,更是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與其說是有識之士對未來環境污染的焦慮,還不如說這是對社會穩定和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 對工業化、技術決定論和現代主義的反思,造就了后現代主義和后物質主義的興起。崇尚自然、主張生態和諧以及反對戰爭是“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重要代表思想,成為此后全球性綠色環境運動的深厚社會土壤和政治上的支持者。德國執政黨聯盟之一的“綠黨”,就是誕生于這種“綠色浪潮”的沖擊之下,他們制定的綠色政治綱領—即生態學、社會責任感、基層民主和非暴力,強調世界的整體聯系和統一,強調生態平衡的倫理意義,指出單靠效用、生產率、國民生產總值去衡量進步,不考慮社會、生態背景,只能導致災難。 可喜的是,這兩年來,“可持續發展”作為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方面的重要內容而被廣泛討論,這也說明我們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雖然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但這無疑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