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程志云 孫健芳 北京報道
“最早從事企業年金運作的企業有不少是信托公司。”資深信托人士認為。
落實“國九條”的步伐在加快,日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會同中國證監會聯合出臺了《關于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其配套附件《
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登記結算業務指南》。
繼保險資金直接入市開閘后,企業年金入市也被排進日程表。而信托公司,正紛紛試圖參與其中的運作。
信托公司“搶灘”
一位資深信托人士認為,“最早從事企業年金運作的企業有不少是信托公司,正是由于它們的特殊性,既具有混業的能力,又具有金融集團背景。不少金融控股集團都希望由內部企業扮演受托人、賬戶管理人和投資管理人的角色。”
中信信托背靠中信集團,是最早參與到企業年金運作的公司之一。早在1999年,中信集團開始在集團內部實行企業年金方案。2001年,在勞社部的提議下,中信信托引進、更新系統,作為企業年金信托模式的試點之一開始運行,擔任賬戶管理人和受托人。截至2003年底,中信信托已累計開展金額達到1個多億的年金信托業務。
最早完成重新登記的中誠信托也非常看好企業年金業務。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誠信托股東中有多個大型煤電國企。因此,在存量年金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中誠信托控股嘉實基金,也能夠在內部形成一個年金操作鏈條。
而重慶國投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信托投資公司的功能非常廣泛。既可以作為受托人,也可以兼任投資管理人和賬戶管理人,只有托管人必須外包給銀行。這種模式從目前來看比較適合一些既有產業集團背景、也有內部企業客戶資源的信托公司。
另外,信托公司作為不少地方政府最后的金融窗口,和地方政府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陜西國投、湖南信托等,都是省財政或者省內大型國有企業直接控股。這些地方信托公司在爭取增量地方年金的運作上具有很大優勢。一位地方信托公司的年金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即使不會直接以行政命令讓地方國企把年金交給我們管理,也會和他們打個招呼。”記者了解到,不少地方信托公司業已開始構筑自己的企業年金防線。一位地方信托公司高管告訴記者,掌握這樣一大筆資金的使用權,可以在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中占有主動權。
入市仍有障礙
“由于企業年金的運作以受托人為原點,所以采取信托制度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了企業年金的投資制度。”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通知》中規定,“在年金計劃與托管銀行的聯名證券賬戶中,只有獲得受托人正式委托的投資管理人才可下達投資交易指令,而投資管理人并不能挪用賬戶內的資金。托管銀行負責看管資金安全與結算,但又不能下達交易指令。”
對賬戶與資金的互相監督機制確保了基金資產的獨立與安全。一位券商人士認為,這一規定是整個養老金管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保障了養老金平穩入市、規范運作。
2004年5月,《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意味著企業年金基金運作有了制度框架,之后,與企業年金運作有關的登記結算、運作規范、賬戶信息系統、運營機構評審標準和內容以及運營機構專家評審議事等規則陸續出臺或者正在出臺,為企業年金基金運作的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是,北京市賽德天勤律師事務所的李宏和李季先卻認為,年金入市并不是像市場所認為的那么快。
一方面,企業年金入市還需要包括企業年金的籌資方式、方法及比例限制等更細的規定出臺;另一方面,企業年金入市仍需要外部環境的成熟。目前市場炒作風氣還十分濃厚,企業年金若貿然入市,則以增加回收風險為代價,但這有違企業年金的社會保障本性。
規模多大?
盡管諸多人士對于企業年金入市抱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期望,但實際上,對于企業年金入市的規模,答復并不一定令人滿意。
就存量而言,根據相關部門測算,目前的企業年金達到400億元。而依照《辦法》,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及投資性保險產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凈資產的30%;其中,投資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凈資產的20%。可以看出,以目前企業年金的規模和投資比例計算,其入市的規模顯然不算太大。
另一方面,按照增量來算,企業年金規模也并不樂觀。
市場普遍說法是,年金每年的新增規模應在800億到1000億左右,10年后將達10000億。從長遠看,這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逐級遞增的長期穩定增量資金。
而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企業年金增量資金十分有限。一位參與企業年金市場拓展的人士告訴記者,以前有專門的部門負責400億元的存量,而現在,由于這部分存量資金額度大,運做相對齊整,是各家金融機構努力追搶的對象。
“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是新增客戶。”一位信托公司企業年金負責人坦言。目前,中央級的國企中,效益好的基本都已經建立了企業年金,近幾年的增量主要集中來自于效益好的地方國企。這些企業中有不少愿意建立企業年金,很有熱情,但是其規模小,一般都只有1000人左右,分布散,投資要求也不一樣。而且,有些企業收入很好,但體現在基本工資上的部分并不多,而比照基本工資計提的企業年金也就少得可憐了。
另外,稅收優惠政策遲遲沒能落實也是阻止企業年金規模迅速擴大的因素之一。
“如果沒有稅收優惠,根本沒有企業愿意建立企業年金。”一位業內人士評論。企業如果為員工交納企業年金,這筆錢將完全從企業利潤中劃撥。而在企業年金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企業年金的支出部分要從成本中扣除,企業年金設立的動因之一,也源自企業合理避稅的需求。
據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已經在上海、深圳、大連、沈陽等城市率先開始稅收優惠試點。即企業供款占工資總額4%的部分可以在成本中列支,4%以上部分不享受免稅(企業所得稅)政策;在上海和深圳,職工以稅后(個人所得稅)收入繳費,占稅后工資5%以內者免稅。但這些措施還沒有在全國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