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直言精神需要空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1日 19:16 中國經濟時報 | |||||||||
文/龔美嘉 學商之爭,時下鬧得沸沸揚揚,昨天出版的《東方早報》披露一份最新調查數據,目前有44%的受訪者將天平傾向于學方——朗咸平,他們不希望他輸,值得注意的是,其理由并不在于朗咸平研究結論的正確性如何,而是他們服膺、推崇他作為學者的直言精神。相比之下,除去一部分對此事知之不詳者沒有明確表明意見外,支持顧雛軍的比例不過9.7%,
透過這份調查結論,不難讓我們對“學商之爭”有了另一種認識。那就是,也許躲在書齋里,潛心向學的學者與在商海中如魚得水的商者的較量,注定不在一個等量級上。但百姓對學者的支持恰恰說明,學者的直言精神開始得到市民的尊重與認可,是對處于爭斗中的學者最大的支持。 事實上,有專業背景的學者利用學業之長,得出自己的研究結果,這本身就是學者的分內事,即使觀點有所偏頗,結論有對有錯,也很正常。但之所以會引起爭論,其原因恐怕還在于這種直言,讓商者感覺很不舒服,因此他們非要以一場官司、一番較量,為自己討個清白不可;至少也要堵堵學者的嘴,別叫他再“亂說一氣”了,但如果這僅僅是學界和商界之爭的話,這事可能也好理解,問題是,縱觀此回學商之爭,其主角朗咸平本人始終處在極大的爭議中,人們對他或褒或貶,甚至是貶大于褒,就他的學界同仁對其也頗有微詞。比如有人說“學者履行社會責任時不應被大眾情緒所左右,不應去迎合某些大眾的心理”;有人說“你的研究還未真正進入企業,在研究的結論還不夠成熟時,不應該急于求成公布于眾”,還有人索性稱他的觀點受重視,“是因為他貿然地將民眾當前仇恨社會不公,仇恨國資流失的情緒引爆了”,按著這樣的說法,朗咸平挑起的這場學商之爭,不過是他挑撥是非、挑起矛盾所作的一場自我炒作。 對此我們還能說些什么呢?這只能證明,在今天,我們學者的直言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因此,就算有人站出來,發出了別人沒有發出的聲音,碰了別人不會碰的雷區,也注定這個人必將成為學者中的異數,孤獨地面對他所有的對手。 但是,學者的直言精神難道就不該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嗎?我認為不是的,就以朗咸平研究的主題產權改革而言,這是個涉及無數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在產權改革中,不可能不出現問題,而很多問題也正是靠著專家獨到的眼光和濃厚的學術功底才能發現解決,如果我們的專家學者,真就躲進書齋成一統,怕惹是非,少言國是,而不是在當下的改革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如此專家即便是著作等身,即便可以在企業里混個獨立董事,又有何用呢?某種程度上講,有良知的學者,有職業操守的學者,往往是一個社會最清醒的觀察者,而如果他們聲小息微,少言寡語,豈不是社會最大的悲哀?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我們身邊,敢于直言的學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實在太少了。但不管怎樣,四成多百姓不希望朗咸平輸的事實卻正是發出如此信號,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不斷推進的市場經濟過程中,應當有更多有良知、負責任的專家,勇敢地站起來,提倡直言精神,開啟民眾心靈,從這個意義上,即便在學商之爭中敗下陣來,但又怎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