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純:“仇富”終結于對致富的研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3日 13:51 贏周刊 | |||||||||
臺灣《商業周刊》主編 金惟純 贏周刊記者 茨克 (整理) 贏周刊:你對四川樂山爆炸事件背后所折射出來的社會心理有什么樣的分析? 金惟純:四川樂山的爆炸事件,我覺得說“恐怖主義”嚴重了一點。我們先不要去看恐怖主義,說到貧富沖突,在臺灣,一般社會大眾對富人的心理狀態分幾步——早年整個
經過了這個階段,后來我就注意到這種社會心理基本消除了。原因是什么呢?臺灣中小企業大量地發展起來了,它的量相對來說比較大,很多一人貿易公司,兩人貿易公司就搞起來了,收點小資本就開起小工廠來了。這種經濟活動蓬勃發展到了一段時間后,社會仇富心理就開始向下降了。大家就會開始研究這個人是怎么富起來的,而他一定很有本事,或是很有學問,或是有什么技巧,或他付出的比別人多——社會心理就變成了這樣。我覺得在這樣一個社會基礎下,商業類的雜志才真正地發展起來,大家開始對這些人有興趣了,不是負面的有興趣,不是挖掘這個人的內幕,這個人干了什么壞事,而是開始變成了正面報道,大家有興趣讀有關這些富人的正面報道,他要研究這些人為什么富裕起來。所以等到有大量的人,真正通過自己的實力和付出成功了,社會心理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后來又有一波轉變,就是股票發展起來了,房地產價格飛速高漲起來,又使一些人失去了心理平衡了,那就是你買股票,我沒買股票;你買房地產,我沒買房地產,結果你的財產一下富起來了好幾倍,那就會覺得你并不是靠本事得來的,社會心理就開始有一點反彈,認為是有錢人都是投機得來的。后來臺灣高科技迅速發展起來,有人先靠知識致富了,這個時候富人又開始很向往了,這個時候的社會心理又是新一波。 贏周刊:這種社會心理的起伏波動對社會經濟現實有什么樣的影響?如何調節呢? 金惟純:所以我們講到臺灣的心理狀態是一波一波的,有經濟背景和社會因素在里面。你要人們去尊敬富人,如果最廣大的富人真地是靠實力起來的,大多數現象把少數現象掩蓋了,大家對富人的看法就有改變了。臺灣有段時間,社會很亂,黑道大哥發財,這是個社會現實背景,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要想轉變社會心理很難,因為心理會跟著這個背景去走。你要擔心這個社會現實,如果社會現實真地造成貧富差距這么大,那么至少會面臨很多問題,不止是社會問題。有些部分沒有辦法處理,心理沒有辦法處理,那么底線就是法律了。因為道德的辨認是永遠也辨認不完的,這個層次來看是對的,那個層次來看就是錯的,要從更高一層次來看又好像都沒有對錯。所以拉長層次看,道德是相對的,這個爭論永遠沒有完,窮人殺富人是窮人對富人不對?富人罪有應得?我覺得這個辯論沒有意思。我們講的是法律就是法律,無論窮人還是富人,觸犯法律就同等對待。假如法律只針對窮人,不針對富人,那就要看執法的人了,執法的人到底在干什么,要問他們了。 貧富差距的事實,根源是什么?要怎么彌補?現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導致的貧富差距還沒辦法解決。國際市場上也是一個大廠家制定游戲規則的地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是四川樂山爆炸事件發生后政府要做兩件事: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件事就是用正確的方式讓窮人變得不要那么尖銳。 贏周刊:富人也好,窮人也好,出了問題之后,如何用一種睿智的方法去解決呢?而不要出現兩敗俱傷。 金惟純:這涉及到更深的一個問題了,一個社會其實有機制處理這個問題。曾經有一位英國哲學家到過中國,寫了很多關于中國現狀的文章,在有一篇文章中,他寫到自己在中國租界里,看見一個苦力拉黃包車的車夫辛苦了一天,到了中間休息的時候,車夫就找到個陰涼的地方把帽子脫下來,煽煽風,數數錢,一副很幸福很快樂的樣子。他就說中國的文化真是深不可測。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也可以活得這么悠然自得。而在西方社會找不到這樣的人,如果一旦有人處于劣勢,那么就會罵街,發牢騷,游行、示威、抗議,甚至吐口水,不會這么悠然自得的。所以說,西方文明只給了成功者,年輕人,風光的人,而老年人,失敗者就沒有空間,這是一種欲望無限擴張的東西。而在東方,中國文化就有很多的包容,可以容入不同的人在這個文化中。每個空間都有英雄。有睡仙,還有喝酒的醉仙,這都是英雄。我們可以說他是阿Q精神,但什么事情都有兩面性,魯迅寫的阿Q精神是有社會背景的,是對社會的批判,不面對現實,是落后,可反過來看,就是這種心態使中國人活了幾千年,是很有生命力的東西。這屬于一個弱勢群體,包括婦女,中國文化就容入這些里面,窮人得安于命運,老實說用西方觀念的話,用美國人價值觀去過日子,那么就不可能養活13億人口。 贏周刊:你認為用西方式的法制來解決問題是最經濟的辦法嗎? 金惟純:中國人解決問題,有一些“吸收”的傳統。在西方,一個人得了神經病,要看醫生,要進精神病醫院,而中國人有一個人得了神經病,那么家人就把他包容了,吸收掉了。這不見得是好的方式,但有一個吸收的作用。中國人失業后就回到父母家里,回到自己家里去吃白米飯了;而西方人失業了就排隊去領救濟金了,沒有吸收,他們認為自己的事,要找政府解決,找爸爸媽媽,兄弟們干什么?中國就自己把它全部吸收掉了,不然老人就全部進養老院了,那國家就照顧不過來了。中國社會就有一種原有的吸收功能,不夠圓滿,但日子可以過得下去。用西方的法制,用西方的價值觀、生產方式去解決13億人口的問題不實際,這要重新再去想才是。 贏周刊:如果用法制解決的成本太高,最后要用道德的方式去解決嗎? 金惟純:西方很多方式都是成本太高了,包括民主制度也是成本太高。比如說保險制度,醫療制度都是成本太高。調節貧富差距的問題,是富人先改還是窮人先改?富人應該先改,你既然有錢,你用了很多的社會資源,你得到了很多,那就應該有點修養,這是起碼應該做的。 贏周刊:當今中國社會,隨著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富人很有錢,就算是和窮人打官司,他也可以通過錢來買通各種關系,窮人是弱勢群體,那么這次事件作為一個標本,最后會發展成普遍現象嗎?這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金惟純:我想政府應該去研究這個事,研究這個是不是普遍現象了。我覺得到目前為止,據我的觀察還好,整體上來講有所改善。雖然貧富差距拉大,但是窮人也比過去過得要好,這個現象能持續下去。就像是有兩條線,一條線比較平,另外一條線比較陡,兩條線都往上升,那結果是差距越來越大,但我覺得這種狀況還不是最嚴重的狀況,一旦成長停止了,窮人沒有過去過得好,那這個就是…… 贏周刊:那你也會認為社會不公平? 金惟純:講到公平,這就是原則了。從現實來看,政府能做的,只有政策和法律兩件事,一個人建立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就是政策,政策就是應當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一個政府,一個社會,經營一塊土地,經營一群人民,把它經營好了,那在這里的人民得到的就相對較多,經營得不好就得到較少。在美國做醫生,在東京做醫生,在北京做醫生,在西藏做醫生,待遇就或許要差幾百倍。這是個整體的復雜問題,就看你要抓哪一塊了。你說用社會福利的方式來做救濟,在西方社會已經被驗證了是不通的。很多社會福利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嚴重得不得了,打開就放不回去了,誰要是收回福利就成了人民的公敵。福利政策出來已經變成禍害了也收不回去。只有到了全民都痛了,才能把它收回去。但那個時候,已經不知道變成什么樣了。所以中國用社會福利的方式和救濟的方式也要很慎重的。 (注:金惟純 臺灣新聞界四大才子之一、臺灣商業周刊發行人、商周媒體集團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