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1月09日 10:03 中國經濟時報
今年前八月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146% 臺灣最著名的證券公司之一——群益證券公司近日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臺灣島內投資環境持續惡化,短期島內廠商將加速外移,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正呈現加速趨勢。 這份報告指出,據臺灣“經濟部”最新統計,今年前八月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達16.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46%,其投資電子業金額所占比重高達64%。 這份報告認為,這個現象發生的背景之一是臺灣地方新政府上任后各項政策走勢的不確定性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當前島內經濟界信心已接近潰堤,短期島內投資環境持續惡化,產業外移、資金外流的現象浮上臺面。 這個現象發生的另一背景是祖國大陸不斷地對臺商招手,為吸引臺商投入高科技產業制定了各項優惠政策,從而加速了臺灣資金流入祖國大陸。 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曾歷經一波三折 這份報告回顧了自1990年以來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曾經歷的一波三折。 自從1990年臺灣訂定《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與技術合作管理辦法》后,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展開了新的一頁。 1993年“汪辜會談”放寬兩岸之間的投資許可,加速了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與技術引進,當年對祖國大陸投資金額高達31億美元。 1994年臺灣公布“臺海兩岸關系說明書”,拒絕“一國兩制”主張,兩岸關系開始惡化,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驟減;1995、1996年中國對臺進行飛彈試射,兩岸關系進入僵局,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也僅維持小幅增長。 1997年開放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辦理祖國大陸地區間接匯款業務,使兩岸之間資金流動更加簡便;此外,重新修正“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與技術合作審查原則”,放寬對祖國大陸投資的種種限制,投資祖國大陸重新恢復熱情,達43.34億美元,顯示兩岸關系趨于緩和。 1998、1999年處于金融風暴后的復蘇期,對祖國大陸投資的熱誠趨緩。 2000年1-8月對祖國大陸投資呈現爆發性成長。今年前八月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達16.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46%,甚至已經突破1999年對祖國大陸投資水準,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加快腳步。 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已有逐漸朝電子業集中的趨勢,直接投資的模式也有變化 根據資料顯示,不難發現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結構上的轉變。 據統計,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中投資電子業金額所占比重高達64%,而此項比重在1991年僅18.13%,1997年升為20.19%,1999年再升到43%,顯示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已朝電子業集中趨勢,祖國大陸吸引外商投入高科技產業所提出各項優惠措施逐漸發揮作用。今年7月14日,國務院又頒布了“鼓勵軟件產業和機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由于提供了更有利的稅收優惠,并適用于外資企業,因此持續大力吸引外資高科技產業(特別是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 這份報告指出,目前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仍以出口導向為主,一旦祖國大陸加入WTO后,預計祖國大陸市場將進一步對外開放,臺商亦更將搶進祖國大陸市場。換而言之,臺灣對祖國大陸直接投資的模式將從進出口貿易型轉向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投資等策略。 臺商加速赴祖國大陸投資的直接原因 這份報告指出,臺商加速赴祖國大陸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兩岸稅收優惠的此消彼長。 1.祖國大陸方面,以各類稅收的減免為主,而臺灣則還包括投資抵減及土地租金減免等。 2.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臺灣有五年免稅的規定,較祖國大陸的前兩年免稅、后三年減半要優惠。 3.臺灣的稅收減免及投資抵減,主要限于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祖國大陸的收稅減免范圍則包括增值稅、地方所得稅、房產稅等。 4.臺灣稅收優惠非針對某一特定產業,祖國大陸則特別針對軟件及集成電路產業額外給予優惠。 綜合說來,臺灣所采用的優惠政策及五年免稅的優惠對高科技產業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而祖國大陸新近所頒布的針對特定產業的優惠政策,更有助于吸引臺灣的軟件及半導體產業前往投資設廠。 臺灣稅收政策的搖擺不定,令島內廠商投資望而卻步 然而,臺灣地方政府最近由于財政困窘,擬對企業員工分紅配股按實價納入薪資所得課稅而引起高科技廠商的強烈反彈。此外,地方政府預算吃緊,對高科技廠商的大量現金補貼也不太可能,“政府”對于“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的稅收優惠范圍,也加以縮減,使島內高科技業者對于政策的優惠是否改變產生疑慮,廠商面臨政策優惠的不確定性,對于未來投資保持觀望態度。 縮短工時、水電匱乏,臺灣投資環境漸失優勢 當然,影響臺灣廠商投資決策因素的,除了當地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惠措施外,還包括原材料、人才、資金等供應的便利與否、當地基礎設施的提供是否充足等。近來有以下幾項因素不利于臺灣的投資環境: 1.國際原油以美元報價。近來美元強勢,臺幣相對貶值,加上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必然使島內貿易順差縮小,經濟增長率小幅下降;反觀祖國大陸人民幣兌美金采取掛鉤方式,所受到的沖擊相對減少。 2.臺“立法院”已通過勞基法修正案,法定工時由每周四十八小時降為每兩周八十四小時,并自明年初開始實施。企業界將額外支付一千八百多億元加班費(新臺幣)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時數。就算企業界采取各種調整手段進行應對,估計勞動成本一年最少也會增加一千億元(新臺幣),工資與油價上漲,都會帶來成本增加的壓力,造成產出減少、物價上升,對產業發展極為不利。而對臺商而言,祖國大陸有廉價的高水準勞動力、龐大的潛在商機,加上同文同種,沒有溝通困難,令臺商躍躍欲試。 3.在固定資本投資方面,由于臺灣地方政府財政困窘,公共建設及公營事業投資均呈負成長。在民間投資方面,由于股市重使企業籌資困難,加上政府政策搖擺不定,許多重大投資被迫喊停,因此一些業者因憂慮電力及水資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供應而表示有意赴祖國大陸投資設廠。 臺灣上游高科技、高技術產業短期仍將根留臺灣,但此優勢正逐漸變小 放眼世界,不論是在產業的規模、深度、密度、以至產業調整靈活度方面,臺灣在半導體產業建立垂直分工體系的群聚優勢,可說是其他國家或地區難以相抗衡的。 什么是群聚效果?當某一特定產業上、中、下游的發展有著地域性的關連傾向,而逐漸演化成具有經濟效率的互動結構,企業彼此之間存在著高度競爭卻又相互依賴、互利共享的關系。因此,若企業間形成群聚,則其產業可藉由內在動力進行自我發展、建構與彈性調整,從而大幅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臺灣傳統產業由于勞工薪資提高,土地價格高漲,逐漸喪失其競爭優勢。再加上電子電機業目前市場行情看好,廠商紛紛投入,使傳統產業籌資困難,難以擴充新設備來改善其競爭力,產業外移的趨勢逐漸上升。對高科技產業廠商而言,由于進入障礙較低,吸引了許多廠商競相投入。不過,此優勢正逐漸變小,過度的惡性競爭正在侵蝕廠商的獲利能力,在全球化經濟的壓力下,廠商為求降低制造成本,逐漸將制造工作往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遷移,而在當地建立一個新的群聚經濟體。 雖然近幾年來祖國大陸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祖國大陸高技術產業尚處于幼稚發展階段,還不具有高技術產業的主要特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進一步成長面臨著諸多難題。而且祖國大陸電子產業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他電子信息產品的升級,也減緩了祖國大陸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臺商在祖國大陸對高新技術產品投資中,主要從事加工、組裝工作,仍停留在產品的下游階段,賺取的是由簡單勞動決定的低廉工資。對于上游高科技、高技術部分,由于群聚效應,仍會根留臺灣。不過,臺灣中、下游的電子業者,基于勞動成本的考量,投資祖國大陸的意愿將會相對地提高,目前大多數臺灣企業把島內的投資轉向在祖國大陸生產,利用祖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制造出低附加值的產品,然后把這些產品出口到第三國,未來將在祖國大陸成立一個新的群聚經濟體。 臺商對祖國大陸的投資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這份報告指出,近來祖國大陸在國際上積極爭取外資,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法規不斷進行調整,為外商投資提供更有利的環境,但是對祖國大陸投資仍具有風險性: 一是祖國大陸市場競爭激烈,獲利空間縮小;二是祖國大陸地方政策規費繁多,經貿糾紛容易發生;三是祖國大陸投資軟環境有待改善。 臺灣政策的不確定性,還將會加速臺商對祖國大陸投資 目前臺灣在多項政策中表現出:臺灣未來在生態與環保優先于經濟的發展、良好的投資環境,供應無缺的水電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完善的投資法規等重要的基本條件,有的是短期數年內可以做到的,有的則需有長遠的規劃。然而,臺灣“新內閣”重新改組,有多項迫切的問題必須立即著手解決:“核四”存廢及其配套、協助金融業者打消呆帳及新一年預算重新編列,這些又增加民眾對“政府”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充足的水電基礎建設,企業的投資信心就會逐步喪失,未來不只傳統產業外移,就連電子產業也都會外移。當所有產業都外移后,經濟空洞化,產業沒有競爭條件,業者只好加速外移。(本報記者何江濤)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