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華斌、劉欣北京7日報道】 隨著中國加入WTO的日益臨近,我國醫藥行業激烈的競爭,又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民族制藥企業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沿用過去依靠企業自身的技術與資金積累的方式顯然不行。因此,一些藥業公司或與大學合作,或與研究機構聯手,走產、學、研之路,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優勢,開發專利性產品,縮短新藥開發和科研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加快醫藥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
2000年6月,華北制藥母公司華北制藥集團與北京大學藥學院簽訂了雙方共建聯合實驗室的協議,雙方共同出資880萬元,建造面積700萬平方米的聯合實驗室。
2000年9月,太極集團有限公司將在“十五”期間投資上億元,將重慶市一流的中藥研究院——重慶中醫藥研究院,于1999年正式并入太極集團,這樣太極集團將擁有30萬份全國最大的中草藥標本館和占地40畝、栽種1000多種的中藥植物園。
2000年10月,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大學藥學院聯合成立了“心腦血管藥物研究中心”的掛牌儀式及設立北大藥學院“青年教師基金”的簽字儀式。白云山將提供100萬元經費給“研究中心”和“基金會”,合作期暫定10年。經費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藥物的研究開發及企業現有相應品種的二次發展。
2000年10月,雙鶴藥業控股子公司雙鶴現代醫藥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與直屬中國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簽訂了合作意向,在中藥植物領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出一批療效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中藥新藥。
據了解,我國目前的化學制藥和生物制藥兩個行業雖然也有一定的優勢,但整體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正在研制和生產的生物醫藥產品仿制品較多,絕大部分產品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存在規模小、重復多、資金散的投資狀況,造成了不能集中資金開發出屬于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和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另外,與國外同類產品比,沒有價格上的優勢等等。
因此,在采訪中不少公司告訴記者,企業自己的研究力量不夠,與科研機構聯手搞開發是一種趨勢,從長遠來說企業也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才能發展,但入世迫在眉睫,走這一步已經不能再等待了。
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部姜景國先生認為,目前我國企業在開發三四類新藥方面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技術,但開發二類以上的新藥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國內的醫藥集團紛紛與科研集團相結合,力圖在技術和科技方面有所突破是好事,只有這樣今后才能與國外的醫藥集團相抗衡。
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武平先生說,醫藥企業發展的根本在于有沒有創新能力。開發一類新藥一般需要上億美元的資金,目前國內廠家一般沒有這樣的實力,但是二類新藥并不需要這么多錢,醫藥企業應該小處著眼,然后再圖發展。
而對于中藥領域,加入WTO卻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我國的傳統中成藥,特別是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傳統中藥,有較長的臨床應用歷史,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證明,并且大部分采用片劑、膠囊、顆粒、口服液的形式,使用方便。在西歐,中藥已被列入醫療保險體系;在美國,由于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盛,處于“支流”狀況的中醫藥將轉向“主流”藥品,這為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條件。
雖然如此,主攻中藥的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董秘郭榮還是非常有危機感。他對記者說,“不這樣不行。”入世之后對普通藥的沖擊非常大,爭市場無非是有好的產品以及人才,在這一點來說,科研機構所擁有的資源比企業豐富得多。
中醫藥是目前我國惟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但是歐美國家已加大投入進行研究開發。如美國每年投資近1000萬美元在研究機構設立“替代醫學”博士后流動站,主要從事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這給我國提出了挑戰。因此,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是今后藥業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