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企業的生死抉擇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1月07日 11:33 中國經營報
在新世紀中,企業界使用頻率最高的、又愛又怕的詞匯,不是網絡,不是IT,不是風險投資,而是國際競爭力。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洲際的、國家的、地區的保護和壁壘將逐步消蝕,全球企業彼此之間欲分出高下,就看國際競爭力強不強,而不是看企業是否霸住了一個好的“地盤”。日前在上海市召開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峰會”上,國內頂尖的學界和企業界的人士均認為,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是未來中國企業界最應關注的問題。
競爭呼喚制度創新
劉吉認為,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制度創新是關鍵的。其中的核心就是政企分開。另外,凡是準備在5年以后要對國外企業開放的,趕快盡早的在一二年之內,對我們自己的企業開放。
金碚說,現在的國際競爭態勢對我們企業的組織機構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傳統觀念認為,企業就是為出資人創造利潤的,整個一套機制形成了傳統的企業組織的框架,但是目前這個框架正在受到挑戰。特別是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隨著知識型勞動者的加入,大家都在想,我企業就僅僅為資本的所有者提供利潤嗎?那我能得到什么?那么在這個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我們的法律體系也在改變,就是說在資本構成里面,應該有一部分股權應該給知識產權的擁有者,有一部分股權應該給員工。
金碚說,國外的企業都在發生悄悄的變化,它為調動企業內部的潛力,在組織結構上做了很大的變動,而這個問題在中國的大多數的企業仍處于探索的過程中。
現行的這套組織結構如果不能夠很好支持企業的現代運作,那么隨著中國的企業規模的擴大,特別是隨著中國的產業走入全球化的過程,不僅外國的企業打進來,而且中國的企業還要走出去,這樣就遇到了組織上重大的挑戰,就是說企業家到底怎么設置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控制系統,即你怎么控制你的企業。
我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數據,全世界的國家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全世界的國家,表面都是公司,但是內部的控制系統是什么東西?大多數的國家靠家族,有人說,華人靠家族,華人家族企業比例確實很高,但是全世界的企業里面60%,有的國家是80%是家族企業。表面上也有董事會,也有一套人事制度,但是它的核心是家族控制。內地的企業不能靠這個,但該靠什么?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在政策上也會搖擺。我們應該體諒國家,有人說國家就是思想不開放,外國的公司可以進來,我中國的公司為什么不能出去?可實際情況是,中國在國外辦的公司不少,能盈利的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就只能限制國有企業到國外投資,為了保證政府對企業的控制力度。隨著國際化的進程,這個問題對于中國的企業越來越突出。而我們看到在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行業,比如電腦行業、家電行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能夠主動使得它的經營班子年輕化,而且能實行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但是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沒有這套機制,這極大地制約了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在這一點上,美國有美國的辦法,日本有日本的辦法,美國的辦法就是,只要這個人最優秀,哪怕他在我這個企業里面一天也沒呆過都沒有關系,我在馬路上聘過來都沒有關系,大家都服氣;日本有日本的理念,按照日本的理念,他要在我的企業一步一步干上來,對我的企業很忠誠、很了解,對我的企業有認同感。但是現在我們看到日本也在開始學美國人,日本也有可能到市場上,像索尼就是去找一個法國人當CEO,這在日本是比較少的。
那么中國怎么辦?中國的管理者到底怎么產生誰也說不清楚。這樣,企業的興衰就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問題,你有可能成功,有可能第二天你找不到很好的接班人,或者不能保證最優秀的人在你的管理崗位上,結果就導致你這個企業的衰敗。這個對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經濟全球化山雨欲來中國的企業別作秋風下的落葉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劉吉認為,不管企業愿意還是不愿意,贊成還是反對,主動還是被動,遲早都要參加到全球化經濟當中去。而未來的5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中國的企業,要在這5年中,把自己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否則,如果再走一步退兩步,當全世界大的跨國公司以及各種中小企業像潮涌一般來的時候,中國的很多企業難保不會像秋風中的落葉一樣統統垮下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總編輯金碚博士表示,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目前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金碚說,以往國際國內的學術界比較關注國家間、地區間的競爭,并有一些比較認可的研究方法和評價的辦法。而無論是講國家的競爭力,地區的競爭力,或者產業的競爭力,歸根到底可以歸結為企業的競爭力。如果從一個長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講,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現在仍然是處于工業社會的階段,工業社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在這個社會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業能不能生存和發展,就取決你能不能使用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有效的方式來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來臨,這種效率的比較是殘酷無情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劉世錦教授說,所謂經濟全球化,并非一個新鮮的概念,如果追溯歷史,實際上在10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經濟全球化的問題,但近幾年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了。客觀上存在一些加快的因素,比如經濟自由化的擴展,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們最近的研究,得出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結果,就是對全球分工比較高的產業來說,在一個國家內部,不論是像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還是像德國、瑞典這樣相當老的制造業國家,或者像美國這樣的超級經濟強國,已經不可能在國家內部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經濟體系,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整個資源配制的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比如跨國公司提出全球采購、全球研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等等,這對我們是極大的機遇和挑戰。現在企業界說到WTO時,說的最多的就是“練內功”,其實,準確的講法應該是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美菱集團副總經理沈國海認為,入世對家電企業總的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因為會給家電行業帶來公正有序的競爭環境。現在國內家電行業的競爭手段低級、單一,企業的效率和治理的能力低下,基本上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加入WTO將使企業集中精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來提高自己核心的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使企業投入運行和增值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但也要看到危機,因為跨國公司必然來搶占市場份額,他們現在的虧本經營是為了這個長遠的利益。而這種戰略性的挑戰,是我國的企業很難承受的。入世后的進口家電產品將更有價格競爭力,必然對國產家電的某些細分市場產生一定的沖擊。同時隨著合資企業取得國民待遇,外資將大量的涌入中國,外國大公司控制國內家電企業的成本降低,有利于實行外國品牌在中國的本土化。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不利因素是,跨國公司通過對關鍵技術的壟斷來對中國企業進行技術上的控制,而核心技術往往決定行業的發展。不僅如此,國內企業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培訓比不上外資企業,從而造成大量的技術人員的流失,影響國內企業的開發實力。
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
從世界范圍來看,什么樣的企業或者產業,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向社會或者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呢?經濟理論學家告訴我們,從世界范圍來看,哪一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就會有競爭力,或者說有效率,在整個市場中間,其產品和服務就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比較優勢”的核心是生產要素,或者叫做資源的稟賦。比如說中國勞動力比較便宜,所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紡織產品,就比較有競爭力;美國資本比較雄厚,技術水平比較高,像飛機制造業就有“比較優勢”,就有競爭力。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國際競爭理論,最好是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只發展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后采取自由化的國際貿易方式,來進行國際交換,在這個情況下,大家都能得到最好的利益。以中國為例,就是發展紡織業、玩具等等。
金碚教授認為,這樣的理論是不完備的,因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比如中國這樣的國家,不甘于也不能只發展那些要素稟賦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特別處于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生產那些和發達國家類似的產品。因此,我們還要培育“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應該研究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兩方面的因素,就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各自起什么作用。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在進行戰略選擇的時候,肯定要考慮到其“比較優勢”,但是同時也要發展它的競爭優勢,這兩個方面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國際競爭力的框架。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不僅僅依賴于比較優勢,而是著眼于發展競爭優勢的企業,比如家電、電腦整機等等。
為什么家電企業較有競爭力,而不是國家投入更大的電信、航空等企業呢?金碚教授認為,很多人在研究競爭力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企業技術水平和規模,這些方面確實也起作用,但是決定競爭力更重要的方面是產業是不是有效競爭的。中國的一些技術水平最高的行業,規模最大的一些企業,由于長期壟斷,或者說競爭不充分,缺乏國際競爭力,比如被批評最多的電信企業。
金碚說,一個符合邏輯的推論就是,如果中國要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比如要找到一條道路,怎么樣使它有效的進入市場競爭的過程,先有國內的充分競爭,然后進入國際競爭。這個過程對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競爭是優勝劣汰,因此,競爭的過程也是痛苦的。一些企業的發展和成長就意味著另外一些企業日子難受,這是必然的。一方面是企業要真刀真槍的練,另一方面是結果造成很多企業不能脫困,這該如何選擇?
金碚說,競爭失敗的痛苦,很可能會使企業產生一些回避競爭的方式,比如地方政府會采取一些保護措施,企業之間也會設想我們可不可以大家聯合起來搞一個什么樣的聯盟,然后讓競爭激烈程度下降,大家都會過的好一點,從市場經濟來講這個思路是不行的。
劉世錦教授認為,我們要講比較優勢,但是更重要的是競爭優勢。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檢驗我們企業在哪些方面有競爭優勢,就是在國內經過這么多年的激烈競爭,最后還能幸存的企業。而我們過去有一些產業政策,實際上跟競爭的規律不大符合。比如說我們經常搞一些定點企業,規定只準幾個企業生產。這樣的定點企業是標準的國有企業,技術上、資產規模上,都達標了,但它是不是有競爭力呢?它和摸爬滾打出來了企業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沒有競爭力,競爭力是通過競爭培養出來的。企業技術先進不見得就有競爭力,如果說高技術不是以低的成本體現出來的,這個高技術是沒有競爭力的。
劉世錦說,在面對經濟全球化大的背景下,中國大的產業結構怎么做一個有進有退的結構調整,這也很重要。這兩年講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的時候,用了一個有進有退。加入WTO 以后,我們的產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可以通過開放我國的市場,加快我們的改革來取得,這是最根本的;從比較優勢來講,中國在有些方面確實具有比較優勢,但是有一些方面,至少從目前來講,劣勢是非常明顯的。
比如現在有一些行業,是一個全球分工程度很高的產業,全球就是由一二家企業控制,它面臨的就是全球的市場,比如像民用客機,全世界就是波音和空中客車這兩家,比如像汽車,今后5年之內,預計全世界就只剩下5個最大的公司,如此等等。這樣一些行業,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企業想用很強的競爭力,去直接面對面去競爭,幾乎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適當的時候可以退一退,也不一定跟它較真,可以加入它的分工體系里面去,從長計議,將來有能力的話,也許我國的企業會發展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劉吉認為,參與全球競爭,并不意味著企業必須要是“航空母艦” 才行。中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同樣可以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他說,比如說我在德國一個小鎮訪問,這個小鎮有5萬多人,就生產航空鉚釘,但是產品質量非常好,品種又齊全,因此它占領著世界航空鉚釘市場份額的80%以上。劉吉說,競爭優勢不僅有規模優勢、技術優勢,還有專業化的優勢、目標聚集的優勢。 (陳谷整理)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