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1月05日 13:44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魯娜白柯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的標志一向成為人們心目中可信賴的、微型的、精致的高科技產品的形象,“日本制造”的三菱、東芝、索尼、松下等都成為世界最知名、最富信譽的品牌之一。但是今年以來,日本公司的產品接連發生產品質量缺陷,鬧得沸沸揚揚的東芝筆記本事件為日貨敲響了第一聲警鐘;日本三菱集團下屬的汽車、電機、重工也接連發生產品質量問題,三菱品牌陷入困境;日本食品業在近一時期因雪印、森永等牛奶事件也頗不平靜。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日本制造”在用戶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日本品牌已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 是警鐘不是喪鐘 東芝、三菱的品牌享譽國際,雪印乳制品公司也在日本擁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并在衛生安全方面享有較高聲譽。這些優秀品牌為何不約而同地忽視了被企業視作產品生命的質量問題呢? 有專家認為,這些國際知名品牌暴露出的一系列質量問題,反映出日本在保護本國工業的前提下一直存在的低劣的服務和產品質量。三菱電子公司出現事故后,日本工業貿易部的官員甚至庇護他的缺陷,說三菱電子公司只有在工業貿易部的要求下才應該報告其產品的嚴重質量問題,引起極大的不滿。同時,日本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也是這些國際品牌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亞洲經濟危機以來,日本工業受到極大影響,日本央行公布的季度《短觀》調查報告顯示,過去三個月盡管日本的商業信心不斷向上攀升,但是大型制造企業景氣指數仍然是負9,而大型非制造企業景氣指數為負16。“短觀”企業景氣指數,是根據看好日本經濟前景的公司減去不看好日本經濟前景的公司來計算的。負值表示大多數公司認為當前經濟條件不好。 相當一部分學者對此則持較為寬容的態度,認為不能以偏概全。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的袁鋼明研究員曾經參觀過不少日本生產廠家,他介紹,日本廠家的工作態度是舉世公認的,質量管理非常嚴格,產品質量問題的概率很低。銷往中國國內的產品頻頻出現問題,他分析與日本產品實行分級制度有關,分級制度規定一流的產品在國內銷售,二流的銷往歐美,三流產品銷往中國等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袁鋼明研究員認為,分級制有一定的歷史原因。50年代,日本國內缺乏足夠的知識和資本積累,國內疲軟的購買力也使大家把銷售的目光放在了拓展海外市場上。這時,“日本制造”幾乎是低質廉價貨的代名詞。60年代開始,這種情況有所轉變,80年代日本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后,制造業發展極快,在世界范圍形成了物美價廉的口碑。同時,暴風雨般的出口形勢也使日本有了一種錯誤的“高傲感”,認為其二三流的產品也比其他國家的產品具有競爭力,無形中沒有對廠家形成制約因素,因此逐漸形成了分級制。因此,日本銷往我國的產品大多是其國內已經淘汰的“過時品”,并不能代表日本真正的生產水準,“日本制造”仍然具有競爭力,其質量問題是警鐘不是喪鐘。 中國市場:價格更重要? 應該說,從中國目前的收入結構看,對于產品來說,價格還是比質量更有說服力的因素,但是,據調查,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進入品牌消費時代。如果用這一標準衡量的話,中國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家庭進入了這一時代。中國社科院岳希明博士指出,日本企業忽視了中國存在這個重要的群體,導致了其在中國名譽的急劇下降。 日本東芝公司因為向美國用戶出售有故障的筆記本電腦,將賠償2300萬美元來了斷官司。面對中國用戶的質詢,日本東芝駐中國公司的負責人,竟然說東芝公司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同時強調中美法律制度不同,不能采取對等賠償。日本東芝中國公司的回答,難免會激起中國用戶的義憤。 岳希明博士分析,日本公司敢于對中國用戶另眼相待,歸根結底因為中國并不是它的主要市場,中國方面的訴訟將不至于造成與美國相似的重大損失。因為截至今年3月底,東芝在中國僅賣出20萬臺電腦,而去年它全球的電腦總銷售量是1500萬臺。我國的代理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并不敢真正同日商撕破臉皮,畢竟,日本貨的利潤還是可觀的。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1999年進出口統計數字,日本是中國內地最大的貿易伙伴,交易額662億美元,增長14.2%。而據日本大藏省日前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1999年度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大幅增加,比上一年增長7.4%,海關統計為50975億日元,中國首次超過歐盟,僅次于美國而躍居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后,日本與中國貿易關系相互依存關系還會進一步擴展和加強。無疑,日本商家的抵賴,只能增加中國用戶的反感。這種錯誤的處理方式,這種對中國市場的短視,將使不少日本廠家丟失正在崛起的中國市場。 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劉萬忠副會長認為,日本企業對東芝、三菱等事件多持謹慎態度,至今未曾公開表示喪失在華投資的信心,“我覺得這些事情不會對日本在華投資產生太大影響。日本企業很重視在中國的投資。”他分析指出,不同的企業對東芝事件可能看法迥異。特別是東芝、三菱公司的競爭對手,可能認為這是進入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市場份額的好機會。 進行一場龜兔賽跑 隨著中國加入WTO進程的推進,還將有大量進口商品涌入國內,眾多中國企業也將走出國門,參加國際競爭。面對高科技產品可能存在的技術缺憾,中國產品也許比日本的三流產品更易挑出毛病。有人比喻,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正在進行一場龜兔賽跑,趁兔子睡著了,烏龜應加緊前進。 新近公布的一份名為《品牌淘汰——中國家電市場競爭報告》預測認為,1995年,國內的家電品牌有200多個,2000年留存數量只有20多個,5年間品牌數量銳減90%,如按這樣的淘汰速度測算,2005年,家電品牌數量基本上只有兩到三家。即到2005年,中國家電只有兩到三家綜合品牌能夠在開放的中國市場上與GE、松下、索尼、菲利浦等世界級家電品牌競爭。現有眾多的小的家電品牌一部分將整合進入“兩三家”族群,一部分將被并入“外姓”家電巨人品牌之中。5年之后的這種發展圖景提醒中國企業,不要對日本產品幸災樂禍,而要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王健教授認為對日貨質量問題,中國企業更多的應該考慮自己的產品質量,不能用雙重標準對待進口產品、跨國公司的產品和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他說:“能不能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處理國內國際產品,這是解決事件的癥結所在。即便從消費者保護的角度來看,也應該應用一個標準來對待,不應遵從雙重標準。”王健教授認為,對進口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對國內產品就可以放松,在司法上和商業操作上都是不應該的,不僅對日本的跨國公司不公平,對中國消費者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對進口產品實行高額賠償,對國內產品放任自流,那最后只能促使消費者做出購買進口產品的選擇。 人大經濟學教授顧海兵認為,產品質量是有周期性的,任何國家、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永遠是冠軍。日本產品最近一段時間出的問題是比較多,但是出問題的大部分都是高科技產品,在這方面出問題是正常的,就連微軟也不可避免。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日貨質量事故頻發為日本企業敲響了警鐘,會令經濟蕭條下懈怠以久的日本企業臥薪嘗膽,再創佳績。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