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0月31日 10:23 國際金融報
政策有效 通脹遏制 經過近20年的實踐,中央銀行的政策制定者已經成功地控制住長期以來一直威脅市場經濟體系正常運行的通貨膨脹壓力。在這20年間,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已經擠掉了流動性過度產生的通貨膨脹因素。在歐洲,通貨膨脹的痛苦煎熬程度亦大幅減輕,歐洲各國中央銀行一貫堅持的保持物價穩定政策的承諾已經被社會各界理解和接受。 大約在5年前,美國有兩個新的發展趨勢極大地支撐了上述抑制通貨膨脹的過程。第一項趨勢是每世紀1到2次的技術革新浪潮的涌現。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那么我們在保持物價穩定方面的進步必然會伴隨著一系列社會壓力現象的出現,這種社會壓力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曾經多次在反通貨膨脹中充分暴露。第二大趨勢為政府削減規模過于龐大的聯邦預算赤字的決心日益增大,因為它消耗了相當大部分的國民儲蓄。由于美國政治環境的這種變化,加之技術增長步伐的加快,導致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出現大幅下降。特別是近期,甚至出現了意義深遠的財政盈余現象。這一切則有助于儲蓄量的進一步增加,反過來儲蓄的增加則為生產力提高及降低成本提供了資本形成。 許多綜合因素的同時來臨使目前這種經濟配置變得可能。其中最為核心的因素是公眾支持反對通貨膨脹,這種支持是由于本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所形成的結果。假如沒有公眾認可和支持,那么最近幾年來私人部門借以迅速發展提高生產率的穩定的宏觀經濟基礎將難以建立。 至今,信息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的經歷已廣為人知,幾乎每個人都已認識到這一結果,即人力資本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畢竟不可能維持長久。在過去7年中,資本深化如滔滔江水不斷涌出,金融創新、網絡效應等已經提升多個產業部門生產率出現實質性增長。在每小時產量加速上升的同時,成本壓力卻被明顯地控制住了。 正是出于對上述因素的考慮,美聯儲認識到這些基礎因素的變化,并適時相應調整了美國的貨幣政策。雖然我們已經學會了許多通過處理金融背景因素從而加快經濟發展的方法,但是有一點是基本的,那就是我們千萬不能為假象所迷惑,切不能沾沾自喜,自以為已經找到了和發現了貨幣政策制定方面的“真諦”所在。貨幣政策制定者在面對許多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因素時,如果沒有進行充分的評估而犯下錯誤,其結果對整個經濟而言將是非常不幸的。 盡管我們作為央行政策制定者尚沒有掌握全部知識,但是我們在不斷探究市場經濟運作規律,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一學習研究的過程得到了來自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提供的一整套大量數據和信息的支持和幫助,在美國表現得尤為突出。然而,數據、信息的不精確性畢竟存在。即使如此,這些經濟資料仍一直幫助我們在通向不可避免的不確定的未來之路中不斷做好貨幣政策的“舵手”。 經濟運行不確定 政策失誤在所難免 在實際操作中,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政策的制定往往就是將想法與數據組合起來。同時,把政策實施后可能出現的政策后果作一羅列,試圖測算出一旦作出錯誤的決定會有多大的代價,最后在各個政策中盡量選擇出看來能夠提供最大利益,承受最小風險的政策。 不管我們是否真正全面掌握所有貨幣政策,事實上這些政策也僅僅是依賴于對未來的一種預測。即使是近期被頻頻使用于調節、控制經濟運行結果或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的貨幣政策規則,亦假設這些規則提煉產生的歷史性結構等因素在未來保持不變。如此一來,這類經濟預測的不確定性可想而知了。 這一不確定性在貨幣增長規則上表現得尤為尖銳。毫無疑問,通貨膨脹在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根據經濟等原理的定義,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的價值與流通中的貨物與服務的價值相比出現下跌的現象。隨著技術革命對一國金融體系的不斷沖擊,區分某種特定的貨幣、準貨幣或未來價值貯藏的差別變得越來越困難。盡管有一個結論是千真萬確的,即通貨膨脹產生的根源是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超過了社會全部購買產品所需的貨幣量。至今,關于由哪些部分組成貨幣的概念尚不在我們的分析范圍之內。我們在對付不確定性時,只確保按照合理定義的貨幣增長沒有超出可預見的謹慎范圍之外。問題是,我們根本無法精確地定義這些范圍。同時即使在這些范圍之內,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仍保持足夠的謹慎空間。 在歷史上,謹慎的貨幣政策當然并非是完美無比的,在生產力不斷加速提高占主導力量的今天,我們目前執行的不斷微調的貨幣政策已經使人產生特別的害怕,市場往往表現出一副驚弓之鳥的樣子。實際上所有的預測人員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內,在實際操作中都毫無例外地按照我們的經濟學家研究出的各種假設前提或模型行事。顯而易見,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操作實踐(不管正式與否)都無法真正捕捉到驅動經濟擴張或收縮的關鍵性因素,而從這些操作應用中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沒有真正打中所要攻擊的目標。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持續監視大量的收入數據用以檢驗某些特定的模型或假設在解釋真實結果方面的能力。一旦我們實踐的結果沒有與我們事先設定的模型相吻合,那么我們將建立新的假設前提,并根據我們的觀察結果重新調整模型結構,使之更符合于現實結果。 適應形勢變化 切忌墨守成規 近5年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浪潮,在過去模型中體現的許多經濟聯系可能不會在新的現實條件下產生出原先設想的結果。用于更好地測量、評估所謂新經濟的運作方式的一系列數據現正處于欠發展階段。畢竟,現在我們仍得更多地關注各類傳統部門如紡織產業的信息,而忽視收集蒸蒸日上的軟件產業或其他許多高科技產業方面的經濟數據。正是缺乏這類數據限制了我們充分檢測我們工作中的假定條件和模型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無法快速、自信地判斷出各種經濟聯系之間的變化。 本世紀90年代初、中期起,各種跡象開始表明,資本回報預期正在不斷上升。這一點既反映在投資于高技術設備回報率的顯著上漲,又反映在公司管理對長期收益增長估計不斷上升。可是,我們沒有把握我們觀察到的這一切究竟是短期內生產力提高的突然爆發,還是生產力長期持續的增長。當生產力持續增長、經濟擴張期明顯變長時,我們認為處于一個生產力持續上升過程的觀點可信度更大一點。重要的是,只有當我們在其他經濟活動中看到證據,同時資本市場的數據與加速發展生產力相一致,我們才開始進一步發展我們分析中的自信心。 當面對一段時期內的結構性變化時,我們的政策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建立在能夠從驚異與異常中的數據中辨別出正在形成的走勢基礎之上,然后仔細地刻畫出這些走勢的內在含義。面對矛盾的信息,如果死守某一個經濟模型,那將是極其荒唐和愚蠢的。 不能把功勞 都歸于“新經濟” 一些對金融創新及生產力提高的經濟內涵持懷疑態度的人士認為所有的經濟增長率都歸功于所謂的新經濟,舊經濟中效率的提高幾乎沒有對經濟增長產生什么影響。這種觀點實際上沒有抓住市場的動態變化狀況。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我們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確實反映了高技術部門的產生。而且,計算機及電信產業公司的長期預測利潤增長率在過去5年里已經被修正了,比所謂的舊經濟產生的增長率翻倍了。但是,從某種有意義的角度看,除了幾個例外,現在真正的舊經濟產業已經所剩無幾了。實際上,我們的經濟結構或多或少已經受到創新所影響。 當然,新技術在各產業中的運用程度必定存在顯著的差異。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經濟中幾乎所有的部門都已經享受到了創新浪潮帶來的好處。 令人感到有諷刺意義的是,在我們大講特講新經濟時,我們卻采納了舊經濟的許多模式,這種舊經濟的“幽靈”至今不散。近期石油價格的再度上漲已經被視為影響宏觀經濟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提醒我們其實舊經濟與新經濟之間并不是存在巨大鴻溝。即使是一直被作為舊經濟標志性產業的石油工藝,如今在新經濟中也出人意料地成為主要角色。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技術進步與世界市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及時調整整個經濟對石油價格震蕩的反應,并思索如何作出最佳的反應措施。 油價飆升 影響深遠 如果需要對此次國際石油價格猛漲作出任何評估的話,那么我們必須深入查找新技術所起的作用,從而理解過去石油對我們經濟運作產生過如此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新一代創新技術的出現,這種重要影響已經發生了變化。 與以前的石油價格上漲相比,現在發達工業國家能源集中度比70年代早期的水平已經下降了50%。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石油價格上升的僅僅是以前的一半,因為這一影響的大小既取決于當石油價格上漲時能源消費量減少的潛力,也取決于在相對經濟發生變化時其他替代石油能源資源的替代使用程度。由于自1985年以來石油價格基本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在過去15年間,降低能源集中度方面的工作幾乎沒有什么進展。 近幾年來,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是石油生產方面,石油供應方可能已經成為決定任何石油價格波動的幅度及時間長短的關鍵性因素。由此,石油實際上已確確實實成為新經濟中的一個準會員。 地殼勘探技術和衛星監視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在最近10年內發現新油田,獲得鉆井開采成功率幾乎翻了1倍。新技術的采用,石油開采設備中大量計算機控制設備的運用,使得一些有希望的深度石油開采變得更為方便,特別是一些海上采油更是受益匪淺。近幾年來,新的開采技術使石油儲備最終到達地面的部分提高了1/3至1/2之多。 也許有人會認為,由于從過去漫無目的、四處亂找石油開采地的做法發展到當前采用先進勘探技術,開發新油田的成本及新油田長期邊際成本已經下降了。這些成本確實出現了下降,可也不盡是這么回事。因為在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外,許多石油開發創新技術是被用來克服日益增長的敵意及開發成本昂貴的環境。 油價必將趨于均衡 石油開采的長期邊際成本大致可以決定石油的長期均衡價格,這對于評估現今任何價格失調的大小及時間長短期都是十分重要的。從長期來看,即期價格將不可阻擋地被拉回到長期均衡價格水平,這也是供給與需求之間達到平衡的必然結果。但是,就短期則言,與所有商品一樣,石油的價格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庫存水平的影響,特別在庫存量變得相當少時,更是如此。幾年來,創新和聯合已經極大地減少了石油的經營庫存量,使得其剛好等于滿足世界生產需求的水平。根據能源情報組織的數據,如果剔除上述石油庫存量,那么整個世界的石油工業會在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淺緩沖區進行運作,即大約只有13天的“可用石油量”的庫存。這樣,在全球石油需求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當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同盟國達成默契在1998、1999年間每天削減石油產量300萬桶,那么原先盛行一時的可用石油庫存量達13天之多的緩沖區迅速減少到只有10天多一點。其結果就是現在的原油價格比以前翻了2倍。 石油輸出國組織現在已經恢復了其原油生產量,使世界石油產量達到了創紀錄水平,該產量甚至已經超過報道中的石油需求量,超出額大約為每天100萬到50萬桶。可用石油的庫存量目前正在建立之中且已達到正常水平。但是,家庭取暖用途的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在美國和歐洲都十分明顯,這預示著交易商和家庭可能都貯存著大量預防性石油庫存以備急用,而這部分石油庫存量似乎并沒有被計算在石油產業日常的庫存數據之中。 看上去有一點是確切無疑的,隨著世界石油庫存量的建立,加之目前原油價格遠遠高于石油的長期均衡價格,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即期石油價格就會受到向下走的重壓。然而,過去幾周的事實證明,人們對潛在的沖擊石油供應的政治風險依舊十分擔心。即使在近期中東發生不幸事件之前,由于增加石油庫存等因素,以致石油價格至今居高不下。此外,在很大程度這也可能歸咎于由于政治原因在經濟上制裁伊拉克,從而導致每天國際石油市場上減少250萬至300萬桶石油,而這一空缺又沒有足夠的石油生產能力加以彌補。 雖然美國的石油消耗量比30年前有明顯下降,但是石油仍具有改變和控制美國經濟增長的潛能。現在石油價格暴漲所引起的對其它相關商品的需求并沒有造成太大影響。關于對通貨膨脹預期的任何效應實際上也是相當小的。況且,盡管因對家庭收入征收所謂的“石油稅”可能使經濟增長步伐放慢,但是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增長仍保持堅挺。然而,作為政策制定者則必須時刻警惕石油驅動、實際上是能源驅動可能給我們的經濟增長帶來的風險。 再往前看,過去我曾經討論過的一些有利因素至今仍舊存在,尤其是不斷增加的財政盈余和加速發展的生產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利好因素不可能無限期地存在。 現在美國大量的財政盈余已經成為國民儲蓄的一個重要來源,在私人部門貸款強烈需求的時代,勢必對利率產生一種無聲需求調高的壓力。為了保持資本成本低于其應有的水平,財政盈余已經作出了貢獻,使得資本得以深化,生產力增長更快。可是,我相信許多勞工都會懷疑由于政府更替因素,美國的財政盈余是否會繼續增加。誠如我在今年8月份指出的那樣,在未來某一刻生產力的加速發展是勢不可擋的。一旦這一現象發生,即使生產力增長率仍保持高位,如果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況依然存在的話,那么我們可能會經歷較強的成本壓力。 根據我們的最佳判斷,正是生產力不斷加速發展從而使企業能不斷消化增長的補償增量,不至于產生成本的持續上升,這對控制物價上漲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現在正目睹我們經濟中發生的一些異乎尋常的結構性進步,中央銀行的政策制定者已經從中學習到很多。然而,如果我們打算徹底認識在我們這個不斷進步和高度動態化的經濟體中出現的各種不可避免的奇異現象,并且打算作出有效反應,那么不斷學習研究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編者注:文中小標題為編譯者所加 馬越乾 編譯)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