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預期的旅游黃金周變成了白銀周。據估算,四川12個主要旅游景區接待游客只達到核定最大日接待量的30%。上海世界公園、武漢東湖、黃鶴樓,西安兵馬俑、碑林等著名景點的游客量均不到最大接待量的一半。
聯想起節前各級政府的嚴陣以待,旅游部門的摩拳擦掌更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為確保游人“來得了,玩得好”,各種“戰時”旅游措施也相應出爐。北京對部分交通地段實行管制,“十一”期間前往八達嶺、居庸關的機關車要憑證通行,景山實行單向環行交通;湖南張家界火車站增開5對旅游專列;巫山縣旅游局則調集了187條游船和近200名導游;泰山整修了中路登山盤道,岱頂由0.6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
商家更是興奮異常。國慶期間所有旅游熱門景點的門票價格、賓館價格普遍爆漲。四川的旅游價格平均上漲30%。上海旅游市場上,海南五日游由1700元爆漲到3500元,九寨溝六日游由2700元漲到3900元,桂林四日游由2000元漲到3000元。
然而7天后就是夢醒時分。某旅行社到黃山的往返機票跌到4折。一老兄提前1個月在泰安囤積賓館。要知道“五一”時,普通招待所1小時可賣到300元。結果“十一”過了,賓館全砸在自己手里。有票販子搶先囤積了大量車票,最后不得已打出“為民工回家服務”的旗號。有人終于按捺不住:“這不是坑人嗎?‘五一’時準備不足,旅行社和游客都著急,這回準備得妥妥當當,人倒不來了。”
人們把所有的都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市場。結果是市場經濟用看不見的手將這種一相情愿狠狠地耍了一道。
相比而言游客成了最大的贏家。不管什么假日經濟、啟動內需,一個舒坦的“十一”是他們最大的收獲。據全國21個重點旅游城市對游客調查顯示,旅游者出游滿意率都在92%以上。與此同時,國慶期間居民的各類投訴較以往明顯減少。據不完全統計,從10月1日起至10月9日,北京市8處“消費咨詢服務臺”所接到的各類投訴僅有百余起。
“‘十一’不如‘五一’火。”對這一現象的解剖,成了近期媒體的一大主題。來自旅游部門的解釋依舊四平八穩。各類民間版本也紛紛出爐。
有人認為,這說明消費者走向成熟,開始理性消費,不再花錢買罪受;有人埋怨預報部門瞎攙和,毀了黃金周;有人說,老百姓人均消費能力本來有限,“五一”已提前透支。據說,為了使旅游人群合理地分布在一年四季,不再出現假日“井噴”,有部門擬推出帶薪休假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微博]對“十一”旅游現象的評價是4個字:“正常、好事。”陳淮說:“市場的特點就是這樣,任何商品的供給需求都會有大小年。市場就是在供不應求、供大于求的震蕩中趨向平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消費者都是理性的,會主動調整,趨利避害。‘十一’旅游不熱是在‘五一’過熱后的一種調整,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節奏。”(本報記者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