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是你的唯一?
就像今年夏天各個地區的氣溫屢創新高一樣,在一個月以來各品牌彩電的一片“跳水”聲中,康佳在昨天又向市場表演了一場驚險的高臺“跳水”:昨日,康佳集團宣布,從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大幅降價,最大降幅高達20%,最高降幅達1000元。康佳方面的消息稱,這次降價的產品主要是86cm和74cm主流機型以及部分64cm和54cm產品。這次降價的范圍之廣
、力度之大,創下了近兩年之最。
如果聯系到不久前彩電峰會旋起旋落的活劇,那么,康佳的這次“跳水”就頗耐人尋味。康佳方面的有關人士稱,此次降價中個別機型的價格已低于彩電峰會的平均成本價格。康佳此時選擇降價,是要以規范的價格、以龍頭企業的實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有確切消息稱,在近日樂華集團也要把一款86cm超平彩電由5900元降至4900元,限量1000臺銷售。北京國美電器城在近日更是將康佳、長虹74cm超平彩電、康佳64cm彩電分別以2280元、2380元、1598元限量銷售。
看來,跳水臺上已是人頭涌涌,論技藝則一個更比一個高,只驚得觀眾叫聲一片。除了“跳水”,彩電行業還有什么高招?
究竟該怎樣自律?
在6月9日召開的“中國彩電企業峰會”上,9家彩電生產企業達成了3個方面的合作意向,包括建立技術開發合作機制、聯手擴大國際市場和制定一個時期內各類彩電產品的最低限價等,其中的核心在于最后一點,也就是制定統一價格。
這個消息一出臺,就立刻引起一片罵聲,有人直接斷言:這種違背市場法則的做法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果然,不到一個月,各地彩電降價聲連接不斷,南京、北京更是掀起了規模空前的降價狂潮,而此時彩電峰會上的一紙協定墨跡未干。所謂的“峰會”頃刻間成了天下之笑柄,峰會成員同床異夢之尷尬處境暴露無遺。
“峰會”之初衷在于制止低價傾銷,據成員之間不久前的相互揭露,有的企業以低于成本價傾銷以打擊對手,并且宣布某某規格產品的成本價為多少。估且不論組織行業聯盟、聯合限定價格之舉動是否合法,就是制定某機型的成本價的確切水平也只是掩耳盜鈴式的辯解。因為產品的成本構成每個企業都不同,誰的價值鏈各環節的成本控制做得好,誰的生產效益高,誰就會在市場上占據成本優勢,誰就會成本領先。退一步講,即使某一產品的全行業成本是相同的,各企業資本狀況、現金流狀況、營銷政策的不同也會使得最終的銷售價格迥異,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目前,國內彩電市場年銷量為2000萬臺左右,而生產能力卻超過了4000萬臺。在這種產銷失衡的狀況下,市場客觀上要求進行這個行業的資源整合。價格戰是這種整合自然的選擇,中外產業實踐也證明了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整合方式,是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我國彩電行業而言,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已經很高,同質化情況更為明顯,產品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一個平臺期,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價格戰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而事實上,彩電行業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成熟程度,也正是多少年來在價格戰中鍛煉成長的結果。
可以這樣說,價格戰的存在證明了彩電產業的集中度尚未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行業內部整合資源的要求仍未滿足。有這些因素存在,各個企業就不得不經受價格的煎熬,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之前必然的苦痛。在這個時候,不是以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要務,而去組織什么“統一限價”,這樣的行為除了表明底氣不足外還能說明什么?
誰是冤大頭?
縱觀一個多月來各家的“跳水”表演,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商家挑起了這場戰爭,而廠家都說自己并不想降價,各自對降價都諱莫如深,似乎各自都有一肚子的苦水。
不必深入分析就可以發現,商家“跳水”也屬不得已而為之的無策之策。就“跳水”的發源地南京來看,零售業中唱主角的是國有大商店,這些商店又普遍存在著業態重合的現象,經營模式的基本定位是大而全的大百貨,商品結構相同,同質化經營的程度非常高,一旦市場壓力到了一個臨界點,價格戰就無法阻擋。為了生存,各商家不得不忍著利潤變薄的苦痛而揮淚降價。
彩電產業的價值鏈大致由4個環節組成,即:元器件生產商——整機生產商——零售(批發)商——消費者。在賣方市場時代,這個鏈條的上游是主導者,而在買方市場時代,形勢會發生逆轉,下游的商家會變成鏈條主導者,這時,生產利潤會被壓扁,商業利潤會有所保證。但是,當商業競爭也很激烈的時候,市場的主導者又會向鏈條的下游轉移,生產商和零售商不得不看消費者的臉色行事。當消費者要求降低價格的時候,誰敢不從?
制造商:難言的苦痛
一年多來,在中國彩電市場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狀態中,這就是:洋品牌牽著國產品牌的鼻子在走。日本品牌推出純平、鏡面電視之初,價格在10000元以上,之后本土品牌跟進,同類產品價格馬上降低了一半。這時那些洋品牌一手掩嘴笑著一手捂緊裝滿銀子的錢袋跳到另一個平臺,推出背投、等離子、壁掛式高清晰度彩電后,本土品牌還在熱火朝天地在鏡面、純平的陣地上打得你死我活。
本土品牌缺少什么?
如果有足夠的技術開發能力,有足夠快速的反應能力,以本土化的營銷能力,本土品牌斷不至于在這個市場為外人牽住鼻子。在這些能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制造商在上游挨了彩管企業的一拳,如今又挨了下游商家一腳,眼睜睜看著利潤大餅被別人吞食,這種難言的苦痛又有誰能理解?
有誰能拉他們一把? (艾民)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