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熱點聚焦:透視上市公司業績荒漠化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9月21日 14:32 中國經濟時報
我國目前的上市公司不少存在著上市后經營業績不斷下滑、資產質量不斷惡化的所謂“荒漠化”現象,從今年已公布的會計中報來看,這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從會計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為治理及改善上述情況的發生,或許有一些裨益的。
從中報看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荒漠化的現狀
據統計,截止到今年 8月 10日為止,滬深兩市已有 59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期報表,其中中期業績同比下降的占 60.9%;迄今為止,今年中報虧損的公司已達到 106家(包括發布預虧公告的 98家和不告而虧的 7家,但不包括靠關聯交易等產生的非經營性收益才保不虧的公司),虧損比例超過 10%,上市公司虧損比例創新高已成定局。這種現象的發生,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當時會計盈利操縱及公司先天素質有關。其具體分析如下:
1、為取得上市資格,上市前進行會計盈利的過度包裝,虛假預測利潤,虛構投資項。
一些上市公司把上市募股所取得的資金,視同一頓免費的午餐,為了能爭取到募股上市資格,肆意捏造資金的用途與回報;而同時,作為募股上市的中介,承銷商和某些注冊會計師為了爭得業務,對此種過度包裝,采取了協助和縱容的行為與態度。使得招股說明書和公司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造成上市公司先天不足的結果。
2、上市后,為在前期有所表現,肆意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余操縱。
與爭取上市情況類似,公司上市后,為了在前期有所表現,一般均采用偏激的會計手段,使公司前期報表業績顯得格外醒目;給企業今后的巨額虧損,留下隱患。特別是有些上市公司,出于個人私利,不顧職業道德,配合莊家的炒作進行利潤包裝,包括少計費用和損失,不恰當地提前確認或制造收入和收益,泡制大量的關聯交易和資產處置收益,以及由主力莊家處返回的投資收益,制造績優成長股的假象,并以次為基礎進行大比例送配,以攤低股價,配合莊家的派發出貨。一輪瘋狂爆炒過后,上市公司一片荒蕪。諸如當初的瓊民源、ST鄭百文、湖北興化等。
3、為配股或增發新股進行盈利操縱。
上市公司在再籌資時,一般總是先考慮通過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方式來取得最優質資產一現金。有些證券研究機構經實證研究認為,由于存在著所有者缺位,預算約束軟化,權益融資無顯性成本等方面問題,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明顯的股權融資偏好。而為了達到配股或增發新股的目的,上市公司就必須在三年中的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 10%或 6%,因而出現了“保十”或“保六”的統計數現象,而一旦配股成功,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業績就急劇下降,連長虹也不能免俗。因此,利用會計方法中特有可選擇性,一些所謂的會計大師無所不能的肆意進行盈利操縱,以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另外,上市公司的不當的債務擔保,也使其陷于代人償債、官司不斷的困境。
4、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水平落后于市場環境的變化。
從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其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聘任制度的不盡合理,管理層經營管理水平的不高,使上市公司不能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及時地轉變經營方向、更新產品和加強服務,因此也無法把公司價值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
5、上市公司的有關會計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
隨著我國市場建設和法律建設的不斷完善,作為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行為規范的《證券法》、《會計法》、《會計準則》和《上市公司會計制度》等制度法規的出臺和實施,對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與經營行為,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由于相關的一些實施細則尚未頒布,許多制度與規定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說明,使得上市公司還是有較大的盈余操縱余地。
6、市場監督機制失靈。
我國的股市,缺乏充分的競爭,法律法規不健全,股權不夠分散,股票市場規模不夠大,內幕交易、大戶操縱橫行于市,這就使得股票價格往往遠遠偏離企業的內在價值,與盈利水平和盈利質量嚴重分離。同時外部市場監督機制的失靈,也會導致上市公司的業績不斷下降。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