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9月21日 11:45 北京青年報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至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2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至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此次危機成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從去年11月至今,國內成品油市場經歷了幾十年來最為劇烈的變動。在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里,成品油價格已上調了6次,9月19日零時,全國成品油價又進行了第7次上調。而這幾次油價的調整都是受自去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部長會議達成限產保價協議而引起的,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了3倍以上,創下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紀錄,國際市場油價創9年來的新高。 石油價格飆升原因多元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王巍副研究員談到這次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不下的原因是相對多元化的,它更充分地表現了石油與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的連帶關系。1996-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導致國際石油市場需求量下降,1998年石油價格降至海灣戰爭后最低點10美元一桶,產油國利益嚴重受損,迫使歐佩克于1999年作出限產決定,以抬高油價。而歐美經濟則在此前盡享低油價之惠,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而歐元區也不受幣值疲軟的影響,保持其經濟的欣欣向榮,顯然也有石油價格低的功勞,因為高福利國家的燃油稅可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然而,歐佩克的限產決定和亞洲經濟奇跡般的迅速復蘇,則隨即導致了本輪油價的持續飆升,以致出現石油危機以及隨即而來的國際驚慌。所以近日歐盟國家發生的此起彼伏的抵抗油價上漲運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石油價格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一塊燙手的山芋,牽動著每一方敏感的神經。石油生產國在增產問題上小心謹慎,深怕引發新一輪投資熱,隨即再如以往落入降價的泥潭;石油消費大國面對已經受到的威脅和即將到來的冬季用油高峰,除了拼命向產油國施壓增產,并不敢輕舉妄動;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則因為可能是潛在的高油價的最大利益受損者而憂心忡忡;石油跨國集團的兼并和國際壟斷,國際炒家的油市則為油價波動增加了更為不可測的變量。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石油終究是一次性、非再生資源。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石油產品消耗量絕對值的持續上升,人們對地球上石油資源消耗殆盡的恐懼也日益加強。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后,石油產品的供需狀況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經濟范疇,而成為國家實力和國際政治經濟動蕩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價格波動是供求關系調整的必然結果 北京大學經濟中心的徐滇慶教授在此談到,應該說這次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是意料中的事。歐佩克成員國限產保價是這次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歐佩克壓低產量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扭轉了供求關系,由供過于求變成了供不應求。隨之,石油價格不斷上漲。而價格的不斷上漲必然誘惑很多國家增加原油的出口量。首當其沖的就是俄羅斯,它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是一個產油大國。近年來俄羅斯經濟狀況不太好,它又不是歐佩克成員,因此當它看到油價上漲時,必然會增加產量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雖然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總量的65%,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無足輕重,在俄羅斯的帶頭下,非歐佩克成員國,例如荷蘭、丹麥等必然會響應。結果,歐佩克成員國限制產量的后果是讓肥水流進了別人田里。歐佩克必定不會讓這種狀態維持太久。從長期來看,它的價格必然會隨其消耗而逐漸上升,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11個成員國的代表于9月10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商討增產壓價平抑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結果達成協議,同意從10月1日起每日增產原油80萬桶。那么,僅僅靠增加產量是否能最終解決石油價格上漲的問題?對此徐教授談到,肯定不會。現在主要的問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消耗原油的產量在不斷增加,而歐佩克的增產是有限的。維持一定程度的短缺,保持一個較高的價格水平對歐佩克國家是有利的,因此他們必然要繼續維持、保持壟斷。不過石油價格也漲不到哪里去。像俄羅斯這樣的非歐佩克國家由于不受配額的限制,它可以趁機多出口石油,從而獲得巨額的利潤,同時部分抵消了歐佩克成員國減產的效果。這是歐佩克國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們本身擁有很強的生產能力,只要多生產一些,供求關系就顛倒過來了,這樣石油價格又會穩定在一個新的均衡點上。 而且從長遠考慮油價過高也未必是好事,根據市場規則,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因此全球已有許多研究機構在探討如何開發新的替代品的問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客觀上加大了對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的開發力度,以盡快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如今,中國的稅收政策已經在向天然氣傾斜,天然氣增值稅率為13%,低于原油4個百分點。 最后,徐教授談到,這次石油價格的波動是對供求關系調整的必然結果,而這對整個經濟的促進發展未必是一件壞事,它是一種必然的經濟現象,過去發生了,將來仍會發生。從整體來看,如果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必然會刺激供給方面,使產量增加,這樣就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就目前來看油價的上漲對世界經濟是有一些負面影響的。首先,它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經歷了1997-1998年的金融動蕩之后,除少數地區外,去年大多數國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知識經濟發展和亞洲金融危機的緩解,但也與石油低廉而穩定的價格有關。二戰后的歷史經驗證明,石油價格暴漲是世界性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其次,它會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油價上漲一方面使石油消費國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另一方面使其國內產品成本上升,這些都會造成物價上漲。據經合組織估計,每桶石油價格上漲10美元,就會使世界通貨膨脹率上升半個百分點,使經濟增長率降低1/4百分點。由于這次油價上升,發達國家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從一年前的1.l%增長將近一倍,達到2%。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生產國和消費國早日達成共識,取得“雙贏”的結果。 面對飄忽不定的油價開源節流應同時并舉 而在談到這次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亞洲以及中國的影響時,徐教授指出,就亞洲整體而言,它的石油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主要分布在西亞,如沙特、科威特等地,東亞則相對貧油,如中國、日本、韓國。因此,油價的波動對兩地區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我國,近年來,我國原油進口逐年增加,出口逐年減少,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變化,我國石油需求迅速增長,石油生產卻一直增長緩慢。1999年盡管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度上漲,我國原油進口量仍比1998年同期增加,出口則大幅下降。面對國際市場飄忽不定的油價,我國基本的對策應是開源節流同時并舉。首先是要對國內的石油資源采取謹慎的發展的態度。其次要大力開發油氣資源。最近發現的東海盆地油氣田,位于我國東海盆地的中部,面積為4.6萬平方公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3000億立方米,一期工程完成后,可達到年產100億立方米,并穩產20年的目標。第三要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減少對石油的依賴。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各主要工業國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其中包括加緊科研和開發工作,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今后我國應改變單純依賴耗費石油等資源發展經濟的傳統戰略,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增加研究和開發新能源的投資,不斷采用新技術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力爭在不遠的將來實現石油等資源消耗零增長的宏偉目標。(姬源) 所屬特殊專題:油價上漲何時休?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本網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網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