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9月19日 14:06 中國經營報
盧思宇申音本報記者魯娜近日,世界零售業巨頭法國家樂福集團作出“壯士斷臂”的重大戰略調整。將其設在香港的四家分店全部關閉,退出市場飽和、土地資源有限的香港市場。同時,傾力發展擴張迅猛的內地業務。據稱,1999年家樂福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已近60億元人民幣,超過了所有的中外零售商,其在北京一個店的銷售額就超過6億元人民幣。 這是家樂福繼去年8月成功兼并法國普美德斯超市集團,組成僅次于美國沃爾瑪的世界第二大連鎖集團后的又一重大舉動。位于北京方莊地區,原隸屬于法國普美德斯超市集團的大型超市康地祥,也于今年5月正式歸于家樂福旗下。 全世界最好的市場是中國 精明的家樂福自然不會做虧本生意,而競爭對手們也不可能任其逞強。事實上,盡管國家目前對商業領域的開放還有所限制,但名列全球500大之列的零售業巨頭大部分都已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入圍資格。像美國的沃爾瑪、普爾斯馬特、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荷蘭的萬客隆、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著名跨國零售企業不但已搶灘成功,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沃爾瑪自1996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在全國成功開辦了7家購物廣場和1家會員店,總投資達9.05億元人民幣;家樂福已在中國15個城市開辦了28家連鎖店,僅在北京就有4家;麥德龍在華店鋪也已達7家。麥德龍福州店從立項到開業僅用半年多時間。一旦“入世”通過,外資零售企業勢必全面“開花”。 國際零售資本如此垂涎中國零售市場,其原因是什么呢?正如原全球零售業排名第二的麥德龍所認為的:“全世界最好的市場就是中國”。一方面,整個中國市場尚處在成長期,發展潛力巨大,增長驚人。中國市場比其他地方的錢好賺。1999年,我國已成為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零售市場,而目前外資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僅占全國商品零售總額3萬億人民幣的1.2%。 這話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目前國內的零售商放著錢不賺。國內零售企業實力普遍弱小,缺少現代經營理念和手法。單靠這些本土企業既做不大市場,也守不住市場。國際零售巨頭進攻中國市場,除考慮到中國市場是塊“唐僧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對于國內零售商有優勢,進入中國零售市場的外國零售企業,有兩個最有利的條件:一是經營技術、管理技術優于國內企業;二是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多是有備而來。比如沃爾瑪1998年的銷售額就相當于我國1998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 而據有關方面負責人透露,與城市居民生活消費密切相關的連鎖店和超市,將首當其沖面臨開放。 國有政策,外有對策 我國自1992年開始正式有限制的開放國內零售業市場,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準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只有21家,總投資最低為7100多萬人民幣。但外資進入更多的是走的其他渠道。如建立外商獨資的零售企業;地方政府自行批準一些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國內一些零售企業,委托、聘請或承包給外商進行管理;中外合資,實際上由外方公司進行管理;中外雙方成立合資的商業咨詢公司(或為了便于批準名稱只叫“咨詢公司”),然后直接管理國內商業企業以及外資企業提供的專用品牌等多種方式,眼下實際進入中國市場的已有300家。 知情人士透露,當年,家樂福和一家中資的中創商業公司在中國注冊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當時,合資的商業管理公司是國家允許的,而且,也已有燕莎和百盛2家這樣的企業在運作,但按規定,商業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詢管理,不能投資。這就是說,家樂福只能做商業管理的輸出,而不能真正注資連鎖企業的經營業務當中去。中創商業公司又注冊了一家空殼的商業公司“創益佳商城”,作為中創全資的子公司,創益佳就可以不受國家有關政策的限制而進行商業經營活動,然后創益佳公司把一切業務全部托管給了合資的家創商業管理公司。作為家創公司的大股東,家樂福集團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創益佳公司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超市連鎖店的經營業務中去,并打出了醒目的“家樂福”招牌。 1999年7月,中國發布了《外商投資商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經濟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兩家試點。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則允許對批發業進行合資、合作試點。外商投資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動,原來外資不可以控股,現在經國務院特批的個別企業,外資股份可超過51%。這一《辦法》的出臺,特別是中國入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有企業進一步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無疑為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國家內貿易局局長楊樹德在2000年l月21日的全國商品流通工作會議上已經指出:“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承諾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逐步取消外商從事商品流通經營的一切限制,除了極個別商品外,外商可以從事各種商品的零售、批發、代理和特許經營,可以合資合作,也可以獨資經營,對外商商業企業的地域和數量限制也將逐步取消。 零售業為何打開綠燈 在我國,連鎖零售商業企業起步晚,與國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規模小、管理手段不高,技術水平落后。世界上第一大連鎖商業集團美國沃爾瑪公司1999年度銷售總額為1392億美元,合人民幣11526億元,在《財富》“全球500大”中排名第四;法國家樂福與法國普美德斯合并后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連鎖零售集團,年銷售額達540億美元,合人民幣4470億元人民幣,業務遍及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800多家商店。而據統計,到1999年底,中國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聯華超市有限公司”,僅有店鋪606個,年銷售額為73億元人民幣,與國際上大的跨國零售集團無法相比。 國家內貿局總經濟師黃海指出,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給國內商業企業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遠大于實際的壓力。所有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僅占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目前商業企業的過剩主要是結構性失衡和現有商品有效供應不足,并非外資引進過多所致。中國流通業的對外開放仍有很大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金軒教授分析,世界級的零售商確實和我們不一樣,它的硬件、經營方式、管理技術、服務觀念等都是我們所欠缺的。它們進來以后實際上帶動了我們國家零售業的發展。它們的品牌、包裝、質量、服務,對我們的廠家和商家來說都起到了帶動作用,對消費者有好處,對流通領域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我國對零售業還應該進一步開放,不但是零售業,也應該包括批發業。像萬客隆、普爾斯馬特等倉儲式商店,實際就是小額批發店,很多小商販甚至從那兒進貨,它們是零售和批發相結合的業態。雖然中國的零售市場份額被占去一部分,但從總量來說不會帶來很大的沖擊,不會超過50%。外商的市場占有量仍然是很低的。 一位業內人士也指出,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批發領域,對國內商業來說同樣是個機遇。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外資的進入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營銷方式、技術與管理,同時把更多的中國產品納入其全球采購系統,從而帶動中國產品走向世界。如沃爾瑪進入中國后,從中國出口的商品遠遠多于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現有合資企業的貨源有七至八成是中國本地生產的商品,并未帶來洋貨的沖擊。 主管部門的權威人士認為,中國流通業對外開放趨勢不可逆轉。零售業是中國今后流通領域對外開放的重點,而且特別鼓勵國際上有實力、技術先進的著名商業集團進入中國,從中國零售業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如商業的物流領域特別是倉儲、現代化配送中心、商品加工包裝等環節,與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合資合作。 經過8年的開放,中國政府和業者已經意識到,外資進入中國的流通業利大于弊,競爭并非你死我活,完全可以通過做大“蛋糕”,實現共同繁榮。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本網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網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