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9月15日 11:33 羊城晚報
經濟學家樊剛應“中山大學榮光MBA特訓營”之邀發表了題為《新形勢下中國經濟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問題》的演說,忠告中國企業—— “新經濟”讓美國大吃四方 “IT”、“硅谷”;“網絡經濟”、“電子商務”、“基因技術”;“納斯達克”、“二板市場”……這些在舊版《經濟學詞典》里找不到的“新經濟”術語,如今在中國不僅企業把它們當“經”念,就連普通百姓也常常掛在嘴邊。“新經濟”在中國之熱,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樊剛對此深不以為然,他認為,“新經濟”只適用于美國,不適用于中國。樊剛指出,“新經濟”的概念,最初只是特指美國經濟目前的新狀態。按經濟運行的常規,經濟高速增長,一般都會伴隨大幅的通貨膨脹。然而,從9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經濟發展卻走上了一條“高增長低通脹”的道路,樊剛認為,這主要得益于3點:一是信息、基因等新技術革命均發端于美國,美國不僅占有了新技術革命的先機,而且享受了其帶來的最大收益;二是美國擁有國際貨幣發行者和世界資本流動中心這一得天獨厚的地位;三是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作為頭號經濟強國,“大吃”全世界。美國是一個貿易凈輸入國,每年有高達4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在近幾年全球通貨緊縮、物價走低的大環境下,美國可以用低成本換得高收益。反觀中國,這些條件無一具備。 “新經濟”在中國底氣不足 我們現在“炒”得火熱的“新經濟”,已超出了它的原意,多是特指“信息”、“生化”等區別于傳統產業的新興產業。樊剛認為,即使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的企業大干“新經濟”,也實屬“虛火上升”,底氣不足,結果只會是泡沫叢生。 為什么“新經濟”目前在中國還不能大行其道?樊剛分析認為,這是由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局限性決定的,中國的“舊經濟”,作為“新經濟”基礎或“底氣”,還遠遠不夠豐厚。 “新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往往需要高度發達的“舊經濟”為其提供保障。比如推行“網上購物”、“電子商務”,就必須有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服務和配送系統與之相配套。但我們看到,即使發達如美國,許多“網民”圣誕節前兩周從網上訂購的圣誕禮物,到了圣誕節后也沒能收到。可以想象,在金融服務和配送系統極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國大搞“網上購物”、“電子商務”,將會遭遇怎樣的尷尬局面。這也正是目前中國“網上購物”、“電子商務”雷聲大雨點小的癥結所在。 一段時期以來,國內熱衷“新經濟”的人士言必稱美國的“硅谷”,并極力鼓吹。要發展中國的“新經濟”,就必須建立我們自己的“硅谷”,有不少地方也確實在創建大大小小的“硅谷”。但這些人士和地方是否意識到,美國的“硅谷”之所以能高速發展,關鍵在于它的背后有一條云集了無數銀行家、投資家和金融機構的“華爾街”,一個具有巨大融資能力的“納斯達克”二板股票市場。中國目前還沒有“華爾街”,中國的“二板市場”也尚在醞釀之中。即使“二板市場”很快建立,以國內“新經濟”企業眼下的經營狀況,能否順利上市融資,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我們搞經濟建設,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新經濟”要發展,也不能超越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比如說,“網上購物”好不好?當然好,它至少可以使消費者降低信息交換的成本,節約人力物力,不用滿大街逛那么辛苦。可是我們不要忘了,中國剛剛走出“短缺經濟”,老百姓也才剛剛開始充分享受逛街購物的樂趣,這時候你非要他們上網購物,又有多少人會樂意選擇呢?再說“電子商務”。如今中國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現錢現貨交易,商家或消費者都怕上當受騙,他們又如何敢輕易相信和運用“電子商務”這種幾乎完全是“背靠背”的交易方式呢? “舊經濟”大有可為“新經濟”絕不排斥 “新經濟”風起云涌,以至于國內有不少人開始懷疑我們占絕大多數的傳統產業已經沒有希望了。樊剛則認為大可不必如此悲觀。他指出,今后幾十年,像汽車、住房這樣的“舊經濟”或稱傳統產業,仍將是中國市場不斷擴大的潛力所在。 他說,一些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被認為是“舊經濟”的夕陽產業,在中國恰恰是新興產業,比如汽車業、房地產業。中國第一代汽車、住房私有者目前才剛剛出現,要達到發達國家那樣的擁有率,還得發展幾十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單是城市化進程中的諸如環境、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就蘊含著無限商機;中國還有9億農民沒有進城哩,如果我們能把發達國家視為“舊經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接過來,使9億農民都進了城,中國的經濟一定會增長一大塊。再比如,中國的“假日經濟”剛剛才起步,從今年“五一”長假,交通、旅游、服務等部門面對洶涌的“人浪”所表現出的應接不暇、手足無措,就可以預見,交通、旅游、服務等“舊經濟”產業,在中國還需要長期發展。即使我們自認為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行業,其實也大有潛力可挖。 樊剛還認為,即使單純從增加社會財富的角度來看,目前在中國,“舊經濟”所起的作用也遠遠大于“新經濟”。他舉例說,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多少錢?最多幾千一萬吧。一輛汽車、一套住房多少錢?少說也要幾萬十幾萬吧。而這幾萬十幾萬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經濟總量的增加,背后所包含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對我們這個正在從貧窮走向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深遠。 樊剛同時也強調,說“舊經濟”在中國仍大有可為,絕不是要排斥“新經濟”。“新經濟”畢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當然應該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大力發展。但大多數目前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切忌盲目跟風“趕時髦”,看別人開了網絡公司,自己也非弄個“.com”不可。明智的做法應該是盡快掌握和利用“新經濟”帶來的新技術,盡快上網,提高信息流和物流的速度,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從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新經濟”最終都要落實到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上,現在對此有個時髦的說法,叫“鼠標+水泥”。具體來說,就是大家不要都去搞“鼠標(新經濟)”,卻找不到“水泥(傳統產業)”,否則就搞成了空中樓閣,而應該腳踏實地,“鼠標”、“水泥”一起搞。 中國經濟競爭力優勢所在 知識經濟時代,高新科技的威力不斷震撼世界。以高新科技為特征的“新經濟”,的確令人向往。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一個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時期,調整也是以“新經濟”為方向的。但有不少地方不顧經濟發展的現狀,走向了一個極端:對高新技術產業,大開綠燈,大力扶持,而對傳統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卻以其“落后”為由,多方限制,甚至大加排斥。樊剛對這種現象深表憂慮。他反問:勞動密集型企業既可以擴大就業,又能給地方帶來場租和利稅,有什么不好? 樊剛指出,許多人持這樣的觀點:有了高新科技,就具有了競爭力。這是完全錯誤的。以韓國為例,韓國經濟這些年來一直在走高新科技路線,也有不少企業是相當“高精尖”的。但是,擁有幾萬億美元資產、占了該國經濟總量的90%的30家大企業集團,一年的利潤加起來卻只有區區6000萬美元。效益如此之低,還能談得上競爭力嗎? 什么是競爭力?在經濟領域,能用比別人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同樣的產品和服務,或者能用與別人一樣的成本,生產出比別人更多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是競爭力,它其實最終是個成本概念,歸根到底是賺錢的概念。即使你掌握了最新的技術、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如果產生不了效益,賺不到錢,那也只能是“聾子的耳朵”,也就根本體現不出競爭力來了。 樊剛曾去福建一家大型企業參觀。該企業有一個車間,引進了全套德國先進設備,但由于生產成本太高,這個車間一直虧損;而另一個車間設備相對陳舊落后,但因為工人駕輕就熟,偏偏就能賺錢。樊剛說,這就是對什么是競爭力的最好詮釋。“發展經濟學”有一個重要觀念:只有“適當的技術”,即與企業生產管理水平和勞動者自身素質相適應、相匹配的技術,才是競爭力。 技術、資本、人才,構成了“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中國目前在這三方面都不具有優勢。那么,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是否就毫無競爭力可言呢?樊剛認為事實并非如此。他說,中國的“窮”、“土”和“后發”,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中國的弱勢,然而,這些特點,恰恰是我們的“要素比較優勢”。因為窮,我們的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富裕國家,這是“窮”的優勢;我們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市場,對國際資本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是“土”的優勢;中國又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我們看得一清二楚,我們可以主動地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汲取他們失敗的教訓,從而走出一條發展的捷徑,“后發”也就因此成了我們的優勢。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本網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網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