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9月13日 13:17 中國經濟時報
———對當前通貨緊縮狀況及其走勢的分析判斷 現狀:當前通貨緊縮出現了逐步緩解的趨勢 盡管當前對反映通貨緊縮狀況的指標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認為用市場物價變動率、貨幣供應量以及經濟增長率三大指標的變動情況來判斷,意見基本一致。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上述三大指標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新變化,表明當前通貨緊縮確實出現了逐步緩解的趨勢。 1、主要工業產品價格已開始回升。 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先行指標,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及工業品出廠價格結束了長達幾十個月的下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逐步開始回升。今年以來上升幅度進一步擴大,其中一季度上漲3.5%,二季度上漲6.0%。自1997年6月開始持續下降達31個月之久的工業品出廠價格,今年以來開始止跌趨升,其走勢也呈現出明顯的“U”字型。 作為工業品成本重要構成的工業生產資料價格,自1998年10月降至谷底后,降幅逐漸縮小,1999年10月開始止跌回升,今年一季度上漲3.2%,二季度上漲5.2%。 2、商品零售價格降幅收窄,居民消費價格止跌趨升。 持續下降達22個月之久的居民消費價格,今年2月份首次出現上漲,上半年累計上漲0.1%。自1997年10月以來連續下降達34個月之久的商品零售價格,盡管總體上仍未擺脫下降的陰影,但降幅已明顯縮小,從最低點1999年4月下降3.5%逐漸縮小到今年7月下降1.2%,縮小了2.3個百分點。從主要商品價格季節調整后情況看,大部分商品價格呈現明顯上漲和降幅縮小之勢。 3、貨幣供應量增長有所加快。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加大了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表現在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長有所加快,銀行貸款增加,貨幣流動性增強。6月末,流通中現金M0比上年同月增長19.5%,狹義貨幣M1增長23.7%,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7.6和8.8個百分點,新增貸款扭轉了1997年以來低緩增長的局面,增長46.6%。貨幣流動性有所增強,6月末M1/M2的比率達37.9%,分別比1997-1999年同期提高0.4、2.2和3個百分點。 4、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回升。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季度增長8.1%,第二季度增長8.3%,基本擺脫了自1992年以來持續減速運行的不利局面,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轉機。與此同時,工業生產出現了增長加速、運行質量提高和庫存增幅縮小的好趨勢。通貨緊縮出現緩解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1)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起了重大作用。(2)以調整過剩生產能力為主的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工業生產方面,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技術落后、質量低劣、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小廠小礦,淘汰了一批大企業的落后工藝設備,限制了一些嚴重過剩的長線產品生產,如紡織、煤炭、鋼鐵、制糖等,使一些產品嚴重供過于求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緩解,產品價格有所回升。農業生產方面,調減了糧食、棉花等一些供求過剩產品的種植面積,適當增加了蔬菜、油料等市場需求較好產品的生產。(3)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走勢:通貨緊縮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 但同時也應看到,引起通貨緊縮緩解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性、外在性等短期因素的影響,基礎還不穩固。以居民消費價格為例,上半年同比上漲0.1%,但主要是受鮮菜價格因災上漲和居住、服務項目提價等因素的影響,主要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價格下降的狀況依然沒有大的改觀。如果剔除鮮菜、居住、服務三因素價格上漲的影響,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實際下降3.5%。 從影響通貨緊縮變動趨勢的內在性、長期性因素看,通貨緊縮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 1、需求不足的壓力 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尚需較長時間。居民的消費需求,主要決定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未來的支出預期。近兩年來,盡管我國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居民消費,但消費卻沒有明顯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連續兩年增長6.8%。影響居民消費增長趨緩的原因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具有長期性:其一,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項長期艱巨任務,但兩項改革的推進不可避免地將帶來失業人數的增加,由此影響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增長滯緩的局面近期也很難有較大改觀。由于農產品供過于求的狀況在短期內很難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依然滯留在農村,加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短期內增加農民收入還缺乏具體有效的措施。其二,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改革正在進行中,而且需要較長時間去逐步完善。從短期看,這些措施的相繼出臺,將使居民的未來預期支出提高,預防性儲蓄增加,即期消費受到影響。其三,居民消費熱點由過去的千元級家用電器轉向萬元級甚至更高層次的住房、汽車、教育、旅游等,對多數普通居民家庭而言,尚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資金積累過程,由此也將影響短期內居民消費的提高。社會投資不足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扭轉。從增量上分析,近兩年我國投資的增長主要依賴于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帶動的貸款,社會投資增長相對緩慢。1999年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2.8%,低于全社會投資增長5.2%的水平。今年上半年,集體和個體投資僅分別增長7%和8.6%,雖比上年有所加快,但仍明顯低于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12.1%的水平。 社會投資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應的金融支持,缺乏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涉及到金融體制的改革問題,帶有長期性。此外,盡管一些有利于民間投資的“利好”消息,如進一步放寬非國有經濟投資領域、降低企業進入門檻、對中小企業進行財稅扶持等已經在醞釀和實施中,但真正落到實處,還需一個較長的過程。 對外貿易保持較大順差的難度將越來越大。隨著我國加入WTO的臨近,傳統的以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為主導的一些政策措施效應將逐步減弱,進出口將大體趨于平衡。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有明顯改觀,相反隨著關稅的大幅度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漸消除,對進口的需求將呈大幅度增加之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一些產品包括一些初級產品特別是農產品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如我國目前粳米價格高于國際市場40%,玉米價格高于國際市場46%,小麥價格高60%,大豆價格高84%,隨著“入世”的臨近,國外農產品大量涌入我國市場,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我國通貨緊縮的態勢。 2、供給相對過剩的壓力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過度投資、重復建設,造成了生產能力的嚴重過剩。從工業看,根據我國第三次工業普查數據,我國900多種工業品生產能力的利用率不足60%。近幾年,由于國內需求不振、亞洲金融危機肆虐,加之企業淘汰破產機制不健全,企業生產能力大量閑置現象依然相當嚴重;從農業看,經過20年的改革和調整,我國的糧食年產量已經達到5億噸,農民自家儲備充足,國家糧食儲備倉容嚴重不足,政府敞開收購面臨較大困難。棉花、油料、肉類、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也出現了產量增加、價格下降的局面,農民增產不增收。 判斷供給過剩的矛盾還要持續多長時間,關鍵要看我國實際經濟產出和潛在經濟產出在未來幾年的缺口情況,只有當兩者大體相同時,供求失衡的狀況才能得以解決。決定潛在GDP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形成。我們認為,在未來2-3年內,我國實際經濟產出將繼續低于其潛在產出,這是因為,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在未來幾年內失業人數將繼續增加,實際從業人員數將小于可用勞動力。同時,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關閉“五小”企業和淘汰過時生產能力的舉措將繼續進行,使未來幾年固定資本形成的增長速度將相對于前幾年放慢。再者,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逐年有所下降,這種下降趨勢估計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一份報告用H-P濾波方法(Hodrick-Prescottfilter)和生產函數方法對我國未來幾年的潛在GDP增長率進行了測算,報告認為,在未來三年內(到2003年),考慮到投資、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將有所放慢,中國實際GDP增長可能繼續略小于潛在GDP的增長。換言之,供給過剩的壓力在未來兩三年內依然存在。 3、貨幣供給傳導機制不暢的壓力 通貨緊縮或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供給量增長放慢帶來通貨緊縮壓力。自1997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逐年回落,主要原因是貨幣供給傳導機制不暢。貨幣供應擴張主要通過利率、匯率和信貸等途徑。從利率看,利率下調將帶動投資增長,從而使產出增長。但實際上,盡管我國利率一降再降,但投資卻沒有相應擴張。從匯率看,根據匯率的利率決定理論,一國的利率相對他國利率下降,從而引起本幣貶值,出口擴張,進口下降,凈出口增加,最終使產出增加。但實際上,由于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浮動的范圍非常小,在上下0.3%之內(實際浮動幅度還要更小一些,1997-1999年為3‰),執行的基本上還是固定匯率政策,利率的下調無法使匯率下降,從而刺激出口增長;從信貸看,一般而言,擴大公開市場操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將使商業銀行信貸能力增強,從而帶動投資擴張,產出增加。但由于商業銀行的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消極規避風險的現象,使貨幣政策傳導受阻。解決貨幣供給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需要加快包括利率、匯率等在內的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完成。 對策:著力于當前,著眼于長遠 上述分析表明,反通貨緊縮仍將是下階段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具體而言: 1、要把擴大內需作為緩解當前通貨緊縮壓力的主要手段,在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近幾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的內在責任約束機制明顯有所增強,貸款的盲目性大大減少,這是改革帶來的積極效應,但由于銀行對改革、市場環境等的深刻變革還有一個適應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惜貸”問題,相應地影響了社會總需求的增長。 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對比情況看(以GDP增長率為1):1994-1996年平均為2.7:1左右,1997-1999年平均降為2:1左右,如果結合考慮貨幣流通速度逐年下降這一因素,貨幣供應的收縮態勢則更為明顯。從下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條件看,仍要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至少還要堅持2-3年,要吸取日本半途而廢的教訓。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國債資 金用途的追蹤檢查,大力提高使用效果,這是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另一方面,必須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貨幣資金是社會流通資金的主體,截止1999年底,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10.9萬億元。從目前情況看,要突出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不放松對貸款質量要求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商業銀行的盈利意識,促使商業銀行去捕捉、開拓各種可能的貸款機會。貸款風險在任何時候、任何社會制度都存在,如果消極規避風險,將影響微觀主體創新的動力和整體經濟的活力。二是增加中小銀行的放款能力,支持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新增存款呈現出加速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集中的趨勢,占全部新增存款的80%以上,嚴重制約著中小金融機構作用的發揮。建議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以提高其社會信譽,合理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 2、在繼續壓縮一般過剩生產能力的同時,大力促進供給創新。從供給方面看,低水平、一般性產品的大量過剩,是影響通貨緊縮態勢形成和加劇的重要因素,必須多管齊下,通過經濟、法律的手段大力加以壓縮,逐步改變市場上一些產品嚴重供大于求的狀況。國有企業要加快戰略性調整步伐,逐步從一般性競爭領域中退出,其余企業主要通過市場法則,淘汰重組。要堅決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強制關閉一批生產技術水平低、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當前,還要特別注意防止一些業已關閉的小造紙廠、小糖廠、小紡織廠等低水平生產能力,在經濟有所升溫時重又“死灰復燃”。國外經驗表明,實行供給創新是走出通貨緊縮陰影的重要途徑,經濟的振興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目前,我國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生產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除了鼓勵、支持企業提升現有生產技術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外,應選擇少數幾個對我國長遠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產業關聯度大的關鍵性領域,實行集中攻關,提高國家整體經濟技術水平,為應對加入WTO后面臨的激烈市場競爭環境做準備。 3、大力推進小城鎮發展戰略,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在我國現行的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類所占權重高達45%左右,近年來我國通貨緊縮趨向的出現和日漸突出,與主要農副產品供求嚴重失衡、價格持續走低有著直接的關聯。與上年相比,1997年我國農產品收購價格下降4.5%,1998年下降8%,1999年下降12.2%,三年累計下降24.7%,其中糧食下降26%,經濟作物下降27.1%,禽畜產品下降22.8%。根本解決農產品供需矛盾,單純地靠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是不行的,難于達到預期效果,往往容易出現舊的供求矛盾有所緩解,又產生新的不平衡,如目前各地出現的普遍調減糧食、棉花、糖料等的種植面積,集中增加油料、蔬菜、烤煙的種植面積的現象就值得注意。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不僅造成和加劇農產品供求矛盾,而且影響農民收入增長減緩,進而波及工業品的銷售不暢。當前要把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來抓緊抓好,小城鎮建設要結合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追求數量和規模。1999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支出與城鎮居民相比,除食品支出略高外(為42.9%),其余各項支出均明顯偏低:衣著支出僅為19.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為20.8%,醫療保健支出為28.5%,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為29.7%。粗略測算,每轉移1000萬農村居民為城鎮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環境的改善,最終大約可以增加220萬臺彩色電視機、200萬臺電冰箱、200萬臺洗衣機和110萬臺照相機等耐用品的消費量,進一步延長經濟增長的鏈條。 4、增強改革的緊迫感,逐步建立起有效防范和化解通貨緊縮的體制基礎。通貨緊縮趨勢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等短期因素的影響外,與國內市場供求環境、各經濟主體行為機制發生深刻變化密切相關,帶有較深的體制根源,這就決定了解決通貨緊縮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當前,一要抓緊編織好社會保障這張安全網,通過擴大征繳面、變現部分國有資產、發行長期國債等多種途徑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以緩解各項改革措施所產生的緊縮效應,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為各項改革的推進鋪平道路。二是面對即將入關后面臨的國際化激烈競爭和挑戰,要按照世界通用的市場經濟規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推進國有企業、財稅、金融、投融資等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化,當前迫切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系,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要打破行業壟斷,擴大非國有經濟準入領域,在國內優先形成金融、保險、通信等領域多種經濟成分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局面。面對競爭,只有勇于競爭,善于競爭,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有效抵御外來因素(包括區域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價格水平的沖擊。(國家統計局綜合課題組)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本網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網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