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sina.com.cn
新浪首頁 | 免費郵件 | 用戶注冊 | 網站地圖

財經縱橫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觀點分析 > 宏觀 > 正文



您還可以通過
新浪點點通軟件
摩托羅拉6188手機
愛立信R320sc手機
西門子3518i手機
瀏覽新浪網新聞


分析:WTO對中國銀行業的沖擊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8月31日 11:48 國際金融報

  隨著金融業的開放,中國銀行業很快就會學會運用規模經濟減少無效管理,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使投資者和消費者得到更高的回報,讓客戶有更多有效投資,分散風險的機會。WTO在以下三個方面將給中國的銀行業帶來直接和顯著的正面影響。即,一、它將直接有利于引進外資,加快積累;二、它還將推動金融業的改革,提高業界整體素質,提高競爭能力;三、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它將最終使中國的銀行業具備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但是,由于中國銀行業長期受到政策保護,內部改革又受到種種體制上的束縛,尚未能夠完全適應市場化的運作。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便是一種嚴峻的挑戰。

  這種挑戰將首先體現在對中國金融業人才的爭奪上。大量外資銀行或外資企業涌入后,很自然會從中資銀行中“挖”優秀人才。商業銀行的競爭中將出現人才戰爭,形成短期人力資源市場的重新分配。其實,中國銀行業人才流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其根源在于沒有一個吸引人的機制,如果不能通過改革建立這樣的激勵機制,就無法遏制大批優秀人才的流失,這是對中國銀行業生存的考驗。在人才戰爭的背后,外資銀行相對優越和靈活的用人體制和分配體制才是問題的焦點。

  其次是WTO對中國銀行業客戶戰略的挑戰。加入WTO后,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外資銀行將運用他們所擅長的細分市場戰略,首先占領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優質客戶群市場。在對少數優質客戶的爭奪上,關鍵的競爭要素是服務理念、管理水平和人才優勢,外資銀行目前在這些方面都領先一步。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對客戶基本采取單一的發展戰略,大量資產質量狀況很差的國有企業構成了中國銀行業最主要的客戶群。這樣的客戶結構將很難保證中國銀行業能夠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資銀行目前對市場份額的研究,特別是多元化發展的研究與外資銀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同時,由于目前實行的分業管理政策使中資銀行在提供跨行業服務方面和應對客戶多元化需求上也遇到很大困難。

  另一關鍵是信息技術的運用。中資銀行偏重于貸款量的考慮,而外資銀行則偏重于技術支持的考慮。真正優秀的大客戶往往具有技術服務標準要求高、自有資金相對充裕、存款較多的特點,這就構成了遠遠不同于過去的好客戶架構。如果不及時調整客戶服務戰略的話,銀行就可能丟掉好客戶,保留差客戶,因為貸款這一要素已不再能夠有效吸引現在的優質客戶。在運用信息技術提供客戶服務方面,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是明顯的。有資料表明,花旗銀行今年在IT上投資額高達59億美元,美洲銀行有39億美元,可以說這就是差距所在。

  WTO對中國銀行業的挑戰還體現在經營管理體制上。在目前的運作框架下,作為中國銀行業主體的國有商業銀行缺乏活力。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家財政所有的運作實體,其作為企業的目標與作為財政附屬的目標尚未得到有效的協調。企業經營要求與政府運作模式共有,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重在為財政提供來源而不是兼顧銀行作為企業的自身發展。只要存在這種二元經營架構,所謂分配制度的市場化,國有銀行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都難以實現。

  與中資銀行經營管理相關的另一問題是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在經濟一體化,金融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推動下,金融市場的監管政策存在滯后的風險。金融市場的開放要求更加嚴密的監管政策,但金融創新的多樣化,技術進步的加速又要求監管政策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金融監管當局需在鼓勵創新和約束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中國的金融監管當局需要調整自身政策,鼓勵中資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動,在約束風險的情況下引導創新。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相關報道
入世后的8個瞬間:我們為WTO準備好了嗎? (2000/08/30 04:35)
電信四巨頭各出高招應對WTO (2000/08/14 16:54)
 新浪推薦
讀新浪新聞 得手機大獎
新浪奧運專題網站
趣味心理測試
星光無限俱樂部
俄羅斯核潛艇沉沒北冰洋
馬明宇登陸意甲
2000高考專欄
悉尼奧運神秘特使降臨北京


新聞查詢幫助及往日新聞

財經頻道意見箱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本網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網絡支持